2025年 07月 24日
星期四
   | 氣 溫 : 30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通脹掛鈎債券 1手半年僅獲息100元 10.23起接受本港居民認購
發佈日期 : 2020-10-06

劉應彬指出,由於iBond年期與市面銀行定存有差

【本報記者報道】政府相隔四年再度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目標發行金額100億港元,今批iBond的最低息率保證兩厘,意味每一萬元只得200元利息,三年後每手保守估計僅獲600元利息。iBond將於本月23日至11月5日接受本港居民認購,最低認購金額一萬元。金融管理局高級助理總裁劉應彬認為,在低息及低通脹環境下,iBond可為市民提供穩定回報,又可為未來的通脹環境作準備,有信心市民對iBond發行反應積極。


受疫情影響,金管局建議投資者以電子方式認購新一批iBond。假若申請超額認購,政府將增加發行額至最多150億元,負責銀行將以抽籤形式分發,中籤者可至少獲一手iBond。市民可透過指定配售銀行、證券經紀、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認購。認購手續費最高為0.15%,不過機構可自行決定豁免,而中銀及滙豐兩間牽頭行已決定豁免相關收費。


新一批iBond認購及配發結果將不遲於11月12日公布,將在11月16日發行,翌日上市掛牌可於二手市場進行買賣;利息釐定日為2021年5月3日,付息日則是5月17日。


#通脹率不足1%按定息計算


劉應彬認為,在低息及低通脹環境下,iBond最低息率有兩厘,較銀行定期存款更高,可為市民提供穩定回報,並為未來的通脹環境作準備。這批iBond不設認購上限,加上發行額最高可較原定的增加50%,有信心市民對iBond發行反應積極。不過,認購iBond與認受新股不同,不存在大額認購分配更多的安排。


劉應彬透露,是次制定最低息率主要參考銀行存款息率,也有留意虛擬銀行的定存息率,惟債券投資跟銀行存款、股票投資有所不同,市民應考慮其需要及適合性,對產品有一定認知再去投資新產品。iBond作為抗通脹投資產品,息率與指定日期的通脹水平掛鈎,即如果通脹率高於2%,則可以取得更多利息,原意是為市民提供抗通脹工具。


政府在2011至2016年先後發行六批iBond,設保證定息一厘,假如通脹率不足1%派息就會按定息計算,目標是提高大眾對債券的認識,協助投資者對抗通脹。iBond於2011年首次發行時,有逾15萬人認購,至2016年時增至逾50萬人認購,六年間累計發行總額為600億元。


息率方面,以第一批iBond 1最高,每期平均派息率為4.52厘、iBond 2為4.15厘、iBond 3為3.81厘、iBond 4(4222)為3.17厘、iBond 5(4228)為2.4厘、iBond 6(4231)為2.58厘,均為每六個月派息一次。回顧過去五期iBond,息口回報都比定存過高,而iBond息口會跟本港最近六個月通脹率掛鈎,保證不會低於一厘。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