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7月 24日
星期四
   | 氣 溫 : 31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2學者奪諾貝爾獎 李嘉誠高興落淚 基金會曾捐資科研 見證CRISPR基因剪刀魅力
發佈日期 : 2020-10-08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日公布。
李嘉誠(右)與杜娜在2017年會面。
杜娜(左)利用3D打印的樂高,向李嘉誠展示DNA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日公布。
李嘉誠(右)與杜娜在2017年會面。

【本報記者報道】諾貝爾獎得主正陸續公布,阿爾伯特大學李嘉誠病毒學教授霍頓(Michael Houghton)榮獲諾貝爾醫學獎,而加州柏克萊大學李嘉誠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講座教授席教授杜娜(Jennifer Doudna)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杜娜由2011年開始,便在李嘉誠基金會捐資的生物醫學院和健康科學中心發展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2014年被推薦為李嘉誠教授席教授。李嘉誠在得知兩人獲獎消息後高興得淚下,衷心祝賀兩人得獎,並感謝他們及團隊的努力,為世界帶來改變和希望。


李嘉誠基金會昨日在社交網站Facebook帖文稱,杜娜2011年開始在李嘉誠基金會捐資的生物醫學院和健康科學中心發展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2014年被推薦為李嘉誠教授席教授。2017年,她來港與李嘉誠會面時,還親自為李嘉誠上課,利用3D打印的樂高展示DNA剪輯的過程,李先生當時還笑說要把全世界最酷的樂高送給孫兒。


#杜娜曾親為李嘉誠上課


至於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日前已公布,由霍頓及來自美國的奧爾特(Harvey J. Alter)、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Rice)獲得。其中一位得獎者、現年70歲的霍頓,受惠李嘉誠基金會的捐資,並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霍頓是英國人,在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任職10年。他是亞伯達大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系教授,同時是「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Li Ka Shing Applied Virology Institute)的總監。


該研究所於201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及亞伯達省政府分別捐資2,500萬加元(折合約1.46億港元)和5,250萬加元(折合約3.05億港元)。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表示,霍頓加入阿爾伯塔省大學更促成了病毒學研究所的成立。基金會捐款並非以一項研究或一項發現能否獲獎為準則,而是著重能否藉出色思維就當今世界面的重大挑戰而提出新穎解決方案,基金會對霍頓獲獎感到無比激動和興奮。


#霍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負責評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指出,三人獲獎,旨在表揚他們發現丙型肝炎病毒。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指出,在發現丙型肝炎病毒前,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無法解釋病因,但經過三人的努力,不僅揭示出丙型肝炎病毒,是導致這些慢性肝炎病例的「元兇」,並促使血液檢測和新藥物,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