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行政長官一年一度發表的《施政報告》是重頭製作,雖然看似有全年時間籌備,但因需要不停修改及增刪,以配合時勢發展,每屆政府均是在公布前趕急製作。然而,按照一貫做法,原定於明天(10月14日)宣讀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假如林鄭沒有在周末叫停印刷,相信印刷版已於昨天付印完成。如今特首林鄭月娥一聲令下押後宣讀,並表明要「加料」,增加中央惠港措施,料印刷版頓變廢紙,釀成「環保災難」,浪費公帑。特首辦拒絕回應是否已經印妥及透露開支。
港府破天荒在《施政報告》公布前2天才突然「叫停」,各界震驚。在時任特首曾蔭權時期擔任新聞統籌專員、資深傳媒人及公關何安達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是重頭戲,但特首提出押後的理由不充分,表面原因指要等候與中央部委商討後才可公布,予人粗疏之感,反問不是早已跟內地商討妥當嗎?若是,為何現在還要臨急商談呢?若沒有預先與內地商討,就是林鄭「自把自為」後,一些政策引起中央認為不妥當而指示臨急叫停。
#予公眾「倒瀉籮蟹」及不受重視
何安達認為,港府理論上早已把《施政報告》提案交予內地,但似乎是北京完全沒有考慮過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周期需要,而按自己籌劃而行事,結果就出現最後一刻林鄭「叫停」的畫面,予公眾「倒瀉籮蟹」之感,也讓香港市民感受到不獲特首重視,甚至連準備何時公布也不知。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政府如何扶助企業,協助市民度過經濟難關最為重要。何安達認為,既然林鄭曾強調政策措施是「成熟一項推一項」,那為何不先公布特區政府有權決定涉及民生的政策,例如失業援助、有薪假安排等安排。何安達認為,如果林鄭希望包含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只是「健康碼」、內地旅客來港等,未必廣受港人歡迎、振奮民心。
#疫下民生重要 政策應成熟一項就推
何安達慨嘆,疫情發生至今,港府把全副精力放在中央喜愛的「國家安全」議題上,他形容港府以「顯微鏡」檢視與國安相關事宜,例如老師除牌等,卻在民生事務「急就章」,令政策出現不少漏洞而招致各界批評。
行政長官辦公室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 我們不評論《施政報告》準備工作的具體進度,亦沒有備存有關開支的分項數字。」翻查資料,2017年林鄭上任首份《施政報告》的實體印刷版,完整版及施政綱領合計印了7.6萬份,涉款約17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