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古物諮詢委員會前成員、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表示,該蓄水池屬「亞洲獨一無二儲水庫公園」,促請當局活化變成參觀景點。他指出,翻查1910年的政府文件資料,主教山配水庫已經有所記載,屬「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計劃」下10個項目之一,經地下管道與油麻地「紅磚屋」抽水站相連,而紅磚屋已獲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他表示,官方已經確定水務文物的價值,甚至有水務設施被列為法定古蹟,反映水務工程對香港歷史發展的重要性。
李浩然表示,主教山配水庫的古羅馬拱門建築方式,與千多年前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皇宮的地下儲水庫接近,認為是古羅馬的建築科技傳到英國,再在19世紀末帶到香港這個配水庫,反映到建築科技的承傳歷史,相信這個配水庫的建築方式及物料都無法重新再做,認為保留是理所當然。他說,配水庫目前是政府用地,保育相對容易。
估計建築評級可達最高級別
古物諮詢委員會前成員、資深建築師林雲峯形容今次的發現是「滄海遺珠」,稱相關建築狀態完整,由紅磚砌成的圓拱頂部,有如森林的麻石柱陣,規模屬世界少見,認為建築評級可達最高級別,加上本身的供水歷史,是有條件列為法定古蹟。他說,有關建築雖然有損壞,但相信透過創意設計,讓陽光重新透入,可突顯內部結構的優美及空間獨特性,亦可考慮日後開放予公眾享用。
建築測量師、古諮會委員何鉅業認為,現時須研究配水庫何時建成,惟他強調古蹟價值不單是建築本身,而是審視建築物有無獨特性、文化、歷史價值。他形容,該配水庫建築很特別,香港未見過此類建築。他稱,建築雖有部份被破壞,但仍可保留到整體結構,認為建築有保留價值。另外,由於該土地屬政府所有,加上受社會關注,相信較私人建築容易處理,當局亦有足夠時間做研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