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特首林郑月娥昨天在立法会答问大会上表示,将推出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的新机制,申请人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在认可非本地医学院毕业及获医生註册或专科註册,日后须一段时间内在香港公营医院执业,不能直接私人执业,料在本立法年度内向立法会提交修订《医生註册条例》的草案,声言「政府决心好大,不会跪低」。身兼医委会委员的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表示,今次做法即跳过本地的考试,只要当地认可便可申来港执业,忧虑质素参差。香港医学会会长蔡坚质疑,新建议免去外地医生再考香港执业考试的要求,最终影响本地医疗水平。
林郑月娥在立法会答问会上表示,将于今个立法年度,提交修例,订立新安排,在确保医疗质素下,让更多合资格海外医生来港执业,纾缓本港医生短缺问题。政府向立法会提交文件,指非本地医生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已由获认可的海外医学院毕业,并取得资格;亦要先在公营医疗系统服务一段较长时间,建议为期5年后,才可以取得本港执业资格。初步构思认可医学院的数目会在100间内,并建议成立委员会,以决定认可医学院的名单,而认可医学院的质素须与本地两所大学医学院大致相约。
料认可百间医学院 申请人须香港永久居民
林郑表示,今次建议只限港人,只是为了争取公私营医生支持,因此建议不算大胆,食物及卫生局接触过不少在外地的港人医科生,都表示愿意回流,唿吁医学界支持。
她表示,目前医管局仍欠缺660个医生,卫生署的空缺率截至去年年底达13.2%,署方的儿童体能智力测验服务医生空缺率达四成,令六成有需要的儿童不能在半年内完成相关评估,社署亦因而不能安排学前康復服务,情况极不理想。 她强调,政府并无轻视培育本地人才,但本地培训不能无止境扩张,并举例指世卫前总幹事陈冯富珍、行会成员李国章、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都是非本地培训医生。当局明日会在立法会介绍立法框架,并已邀请行会成员、两位医生李国章和林正财协助护士出身的食卫局局长陈肇始解说,争取公私营医生支持。
行会2医生成员 协助「姑娘局长」对外解说
身兼医委会委员的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忧虑,非本地培训医生质素参差,而现时公立医院工作量繁重,现职医生未必能协助培训。她说,如果通过修例,届时或会有更多在内地培训、本身是香港永久居民的医生来港执业,她强调,并非排斥内地受训医生,但两地医学教育不一样。因此她认为,即使採纳新安排,日后非本地培训医生仍要透过考试制度,才可拣选合适人才来港执业。她认为,即使非本地培训医生在公营医疗系统服务一段较长时间后,能够私人执业,同样应与现时有限度註册医生的做法一样,经过考试后才能够在港全面註册。
香港医学会会长蔡坚直言不同意有关做法,批评绕过考执业试而中门大开,会令引入本港的医生质素参差;不过他直言不想多发言,因为「出声没无用,立法会一定过,没嘢可以做」。
病人组织:要观察如何确保医生质素
关注病人权益的社区组织协会幹事彭鸿昌表示,政府一直有增加医科生名额处理长远短缺的问题,但短中期问题仍未能解决,因此原则上欢迎建议,但仍要观察如何确保引入的医生质素符合本港水平,同时如何吸引他们回港,认为当局要仔细研究海外医生回港后的綑绑期,又指只是引入香港永久居民的医生,会减少可输入的人数及选择,但明白政府是正回应社会的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