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在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外傭等非華裔確診者眾,保安局採取快速應變的窩心服務,特別把中央援建的「洪水橋社區隔離設施」撥出部分房間專門接收少數族裔及穆斯林確診者,以集中資源照顧他們在語言、文化及宗教上的不同需要。為了減少患者入住隔離設施的恐懼與擔憂,更特意聘請15名少數族裔合約員工負責提供服務,大有他鄉遇故知之感。其中,在香港土生土長的社區隔離設施內務管理助理沙森(Shah-Zeeb)接受訪問時,對於能夠運用個人的語言及文化優勢幫助隔離人士,又可協助香港的同事,幫助政府解決難題,感到很開心。
洪水橋社區隔離設施提供約550個房間及1,600張應急隔離床位,於3月17日啟用, 現時約有250名少數族裔在該處接受隔離,當中多數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家庭傭工,包括菲律賓、印尼、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以及斯里蘭卡等,佔總隔離人數近一半。
#現250名少數族裔隔離 外傭佔多
房間內貼上以中英文、烏都語(Urdu)、他加祿語(Tagalog)及印尼文寫成的入營需知,方便不同國籍人士閱讀。最特別是房內特設標記,指向聖城麥加的方向,供穆斯林祈禱之用。
沙森是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土生土長,能操多種語言,信奉伊斯蘭教,了解教徒的需要。他在洪水橋隔離中心工作逾一周,主要負責接聽熱線,解答在此隔離的少數族裔人士各種問題,以及派送食物和物資給他們。
#沙森熟悉穆斯林 助解決宗教問題
沙森說,隔離的少數族裔患者遭遇最大問題多與宗教,文化與語言等有關。「我知道他們的祈禱時間、吃什麼清真食物,以及他們的文化需要。我可以幫本地同事處理穆斯林隔離者的相關難題。」
沙森說,最難忘的是一個相識的少數族裔朋友,因感染新冠肺炎被送來隔離,「我幫他解決了宗教所需的物資,提供可蘭經和祈禱用的地蓆等,並且負責向他派飯,他感安心,現在他有需要時,也會直接聯絡我。」對於工作幫到人,他坦言很開心。
過去4年,沙森的正職在社福機構工作,主要職責亦是向少數族裔提供服務。自本港爆發新冠疫情後,沙森亦曾在佐敦一個遭封區的爆疫點參加抗疫工作,包括為區內少數族裔人士翻譯,以及上樓派發生活物資和防疫包等。
如今在洪水橋社區隔離設施內工作,與區外工作性質差不多。沙森表示,不少同鄉不諳廣東話或香港文化,但自己土生土長,既懂廣東話及少數族裔語言,同時又熟識香港文化,跟同胞們聯絡和提供協助都沒有問題。「我會利用這些優勢,幫助政府解決問題。」對於近距離接觸感染新冠的隔離者,他不諱言也擔心確診,但最緊要能夠幫助到非華裔人士就可以了!
#印尼Fatima接其他隔離營同鄉求助
來自印尼的Fatima是穆斯林,在隔離設施的同鄉十分信任她,也鬧出趣事。她說:「曾在半夜接過電話,來電的印尼妹妹需要女性用品,但並不是在洪水橋隔離,只是其他印傭說她能幫上忙,於是把我的電話號碼傳給她。」她說:「疫下有不少印傭確診,卻未必獲得僱主體恤,我能夠在隔離設施幫助她們,覺得很開心,感覺不似在工作,因大家好似一家人。」
保安局抗疫特遣隊成員萬雅文表示,將少數族裔感染者集中在洪水橋社區隔離設施內,有利集中資源為他們提供貼心服務,例如少數族裔的膳食和宗教需要,以至其他物資需要,都可做到以人為本原則,提供相應服務。
#抗疫特遣隊萬雅文:目標以人為本
目前洪水橋像沙森這樣的少數族裔合約員工共15人,包括菲律賓、印尼和巴基斯坦等,他們被安排在熱線中心,令該中心具備了操多種少數族裔語言的職員接聽入住人士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