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5月 04日
星期日
   | 氣 溫 : 28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安心出行變實名制作用不大 憂快測者隱瞞 致爆疫難測
發佈日期 : 2022-07-12


政府昨宣布,由本月15日、即本周五起,居家隔離的確診者須配戴電子手環;當局亦會盡快推出安心出行實名制及加入「紅黃綠碼」的建議,但強調此舉並非用於追蹤,並不會限制無確診或毋須檢疫市民的自由。本來,政府要精準防疫,借用資訊科技隔離確診者,倘若能收效用,實在是無可厚非;但我們質疑新措施能否做到防疫的目的,最終又會否弄巧反拙造成擾民。


一直以來,政府在非常時期,作非常手段是可以接受,但前提是這些手段必須合情合理。剛上任的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連日來四出為「安心出行」加「碼」計劃解畫,表示加入「紅黃綠碼」,讓確診人士會列為「紅碼」、入境檢疫者列入「黃碼」行列,識別確診及居家檢疫入境人士,有助更精準防疫及讓隔離措施到位。可是,這加「碼」計劃在內地如上海或在澳門已經使用多時,看近日兩地的疫情反覆,香港特區政府如何能說服市民,加「碼」有效防疫?


新措施是否能防止確診市民走入社區,同樣令人懷疑。盧寵茂昨天被問及直至目前違反檢疫令的具體數據時,未有正面回應,只說「你講得偷走,即係就無人知道」,又強調目前沒有方法確保所有市民都遵守檢疫令,認為新措施有助市民遵守。可見,政府對實際情況並未掌握,試問他們又如何能預計新措施可以令市民遵守檢疫規例?


現時不少人雖然確診,但不會向當局呈報,原因是擔心限制了自身自由;日後政府推出新措施,表面看來似乎更嚴格抗疫,但對於「餐搵餐食餐餐清」的普羅市民而言,他們雖然大都是奉公守法,但顧及生計與生活,並沒有誘因配合,因此政府必須深思熟慮想出全面的策略配套,否則新政策不斷推出卻又不能執行,結果只是擾民。


事實上,市民對於這新措施有不少憂慮。一來,是擔心個人行蹤被追蹤。雖然,政府一再強調「安心出行」程式實名制主要用作識別確診人士,並非用於追蹤;但新措施無疑備有追蹤功能,否則政府無從辨別誰是確診者;即使暫時不設追蹤功能,但疫情下「變幻原是永恒」,政府日後會否對香港市民行蹤加以追蹤,不得而知。當市民看到內地一些地方借用健康碼來限制市民向銀行追款等等,便難以讓市民對加「碼」措施絕對安心。針對這一憂慮,政府有必要多作解說釋疑。


再者,引入新措施後,預料現時市民使用紙本的疫苗通行證日後難再使用,這亦對於沒有手機、不擅使用新科技的長者以至低下階層帶來更大的不便。政府亦必須照顧這一些市民的需要,作出相應安排。


疫情由2020年初開始至今,已有兩年多。回顧這些日子,政府不斷調整抗疫措施,然而一些安排卻互相矛盾、左支右絀;簡單如一些確診者可居家隔離,但外來入境者即使沒有確診卻必須隔離七天,難令人信服;又或者政府借「疫苗通行證」限制不能或對疫苗憂慮的市民的生活自由,迫令大眾施打疫苗,完全違背國家衞健委對疫苗的指導「知情、同意、自願 」原則,也難讓人認同。新一屆政府上場,新班子應趁着這黃金機會,重新全面檢視抗疫政策,在不讓疫情擴散、照顧經濟發展的同時,亦回應普羅市民的意願,讓抗疫政策做得更人性化、更合情合理,那才可以讓市民真正安心出行,同時也令新政府有一個好的開始。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