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四名專家發表聯合文章稱,新冠病毒不會像2003年的「沙士」般自然消失,相反地會如其他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般,繼續在社區傳播,長存人間。文章指出,本港有條件進一步實現以檢測代替隔離的「0+7」方案,甚至更進取方案。
袁國勇與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港大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以及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撰文。文章指出,新冠的殺傷力已大幅減弱,並形容為近乎急性的呼吸道病毒。本港應未雨綢繆,既需為監測和控制後疫苗浪做好短期規劃,更應為應對病毒新變種制定中長期方案,並指本港需建立更全面的監測體系,盡早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並在發現生物學特性及傳播特性未明的新變種時,相應收緊措施。
文章表示,現時新冠疫情的「粗病死率」較前幾波低,有效繁殖率較低,以及季節性愈來愈明顯,新冠病毒已經從破壞力巨大、危險性極高和全球大流行的烈性傳染病,轉變為較溫和類似季節性流行的風土病,並已經在本港紥根。
文章提到,本港有條件進一步實現以檢測代替隔離之「0+7」方案,甚至更進取方案,並指本港在社區、醫院、護老院的檢測、隔離、檢疫等感染控制措施需改變,分開處理完成接種者及未接種者,而恆常檢測對象則應集中在出現症狀者及高危者。文章稱,污水檢測及圍封強檢已沒有大實際意義,應取消並留待出現罕見爆發等情況時,作為輔助控疫的手段。衞生防護中心亦可考慮放寬感染控制措施,而臨床處理主要以病情作決定,處方口服抗病毒藥後,患者待病情好轉即可出院。
文章認為,全民戴口罩應是最後撤除的措施,因應疫情走勢,可先考慮逐步有序取消室內活動的社交距離措施等規定,但需確保室內場所的鮮風供應及換氣量符合法定要求。本港抗疫政策需隨着形勢發展而不斷變陣,並應為未來定立長遠的防疫政策,以應對後疫苗浪及往後的新發傳染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