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深水埗區爆發源明未明類鼻疽感染,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日聯同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交代最新調查進展。歐家榮表示,當局在深水埗區深入抽取環境樣本中,發現38個樣本呈陽性,發現其中4個配水庫泥土樣本,與病人基因非常相似,當局認為兩者有關聯,但暫未能確認感染及傳播途徑。
因應在深水埗區出現的類鼻疽感染個案,衞生防護中心於10月10日至11月1日期間共採取471個環境樣本,採樣的範圍包括確診個案居住的樓宇及單位、附近一帶公園及地盤,以及石硤尾配水庫、蝴蝶谷食水主配水庫和畢架山配水庫等。
4個基因與深水埗患者病菌相似
在該批環境樣本中,全部水樣本檢測均為陰性,除早前已公布兩個從住戶採集的拭子樣本和四個於白田邨重建地盤所採集的泥土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外,中心最新亦發現當中32個從相關配水庫上的草地所採集的泥土樣本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經細菌培植及全基因分析,發現其中4個配水庫泥土樣本,與病人基因非常相似,當局認為兩者有關聯,但暫未能確認感染及傳播途徑。
歐家榮表示,至今累計34宗類鼻疽個案,25宗於今年8月後出現,居於深水埗患者佔當中20宗。現時6名病人仍留醫。今年8月後感染的個案中則合共8人離世,其中6人居於深水埗,當局正進行修例,擬將類鼻疽列為須呈報傳染病,適時會再公佈。
細菌在配水庫頂部草地泥土發現
袁國勇表示,經種菌後,配水庫頂部草地泥土樣本,與病人基因高度同源。但現時發現細菌的是「配水庫頂部草地」泥土,並不是配水庫的食水。他們亦有檢查配水庫頂部的通風口,有否可能從通風口令泥土上的細菌掉進水中,不過食水中沒有類鼻疽菌,故無從稽考。
袁表示,受全球暖化影響,香港在之前8月的溫度太高,致泥土的溫度上升,類鼻疽細菌在泥土的數量就增加,或是今年大爆發其中一個因素。今次確診患者大部份是中年人,人口老化亦是另一爆發高危因素。市民要接受類鼻疽屬於風土病,只要其非同源,毋須太擔心。
全球暖化 人口老化是爆發高危因素
水務署總化驗師蔡德業表示,水務署有恆常監察食水的水質,包括游離剩餘氯量,強調一直用氯作食水消毒。而他們亦會研究於配水庫出口增紫外光消毒,同時為有關配水庫作檢查。
本港今年出現類鼻疽確診個案,由1月至7月已有3宗個案,今年8月開始,深水埗更出現20宗感染個案。今年8月後感染的個案中則合共8人離世,其中6人居於深水埗。
8月起深水埗出現20宗個案 區內6死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與袁國勇早前到深水埗白田邨一個地盤視察,竟在4個泥土樣本驗出類鼻疽菌。
衞生防護中心上周六(10月29日)公佈,跟進188名在該地盤工作的工人情況,並聯同港大,為其中26名有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進行類鼻疽血清測試,結果顯示其中10人對類鼻疽病菌抗體呈陽性反應,涉及8男2女,年齡介乎39至66歲,相信他們過往可能在接觸帶有類鼻疽病菌的泥土或污水期間受無症狀感染。該10名病人分別於有關地盤工作兩個月至數年不等,過去一年未曾出現嚴重感染,近來亦沒有出現任何病徵。
中心當時稱,鑑於他們的抗體呈陽性反應,中心相信他們過往可能在接觸帶有類鼻疽病菌的泥土或污水期間受無症狀感染。至於餘下16名患慢性病工人中,中心稱有8人的血清抗體結果呈陰性,其餘8人檢測結果為不確定,需之後再作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