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政府昨日正式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公營醫療系統長遠改革,盼減輕醫療系統負擔,包括聚焦以社區為本的「治未病」,鼓勵「一人一家庭醫生」,最快明年第二及第三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由政府資助市民於私營醫療市場接受篩查及治理服務,首階段以高血壓及糖尿病優先,但具體資助金額有待公布。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香港全球人均壽命最高,估計本港10多年後約有300萬人患有不同的慢性疾病,約佔總人口約37%,強調若未能及早發現及治療,將令公營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故有需要由治療轉為預防為主,並以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應對未來情況。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其中一個重點,乃是建議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以地區康健中心為基礎,進一步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包括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由政府提供針對性資助,予市民在私營醫療界別診斷及管理慢性疾病,首階段以高血壓及糖尿病優先。
料明年第二及三季推出
盧寵茂指出,高血壓及糖尿病是本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亦有數據顯示及早發現可免併發症,預期可在明年第二及第三季推出計劃。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稱,現時仍處於收費制定階段,會參考基層醫療公私營協作計劃及市場情況等,亦會與業界磋商。
此外,當局亦建議成立基層醫療署,並制定《基層醫療名冊》,列出合符服務質素及經定期培訓的醫護服務清單,供市民搜索,並逐步將衞生署轄下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整合至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稍後亦會下放衞生署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及母嬰健康院部分服務至地區中心。李夏茵指出,及至2036年,300萬名有慢性疾病市民中,約有30%年逾65歲,她形容屆時香港人可能是「三人同行、必有一老」或「三人同行、必有一病」。
李夏茵補充,著重預防的基層醫療是服務全港700萬人,強調非僅照顧草根階層,目標是市民可在社區「搞掂小病」,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及屬於個人的「健康戶口」,「有甚麼都在家門口跟進,不用出入醫院」。當局同時會推出《基層醫療名冊》,在名冊上的醫生已獲服務質素認證,「希望有甚麼病時可在社區得到治理,不用經常去醫院、專科,大部分可以在社區,病情嚴重就適時轉介醫院專科,穩定再回社區」。
基層醫療服務全港700萬人
另外,如果年齡達65歲可使用醫療券,目前一半的金額即1,000元,會作為特定用途預防疾病或管理健康,包括就慢性病看醫生,使用該1,000元後,戶口會自動增加500元。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林正財表示,基層醫療與人口老化關連十分大,倘不推行基層醫療服務,未來的公營醫療系統及長者護理系統是否仍可持續值得懷疑,故透過地區康健中心令基層醫療資源可以有效運用非常關鍵,而社區家庭醫生及中醫則會擔當重要角色,達致「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
該藍圖提出「慢性疾病的共同治理計劃」,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梁卓偉指出,計劃希望可以將現有及未來新資源重新整合,令其有如「標靶式」更精準地做好資助,從而讓最有需要病友得到基層醫療或初步治理。他舉例稱,不少在普通科門診接受服務的市民,約63%都是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未來可將資源投放其中,透過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演變成「一人一家庭醫生」及管理慢性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