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5月 05日
星期一
   | 氣 溫 : 26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成立2個新機構 冀收善用資源監察效果作用
發佈日期 : 2022-12-20

盧寵茂表示,人口老化令慢性病增加。

【本報記者報道】作為改善基層公共醫療水平未來發展大綱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政府日後將會成立兩個機構,分別是基層醫療署和策略採購統籌處。前者負責決策、分配資源和制定准則,監察健康效果,後者負責策略採購和監察合約下的表現。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表示,日後18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會逐步轉型提供一站式服務,擔任統籌角色。政府未來將會成立兩個機構,第一是基層醫療署,負責決策、分配資源及制定準則,管理基層醫療服務;第二個是策略採購統籌處,利用市場知識及善用市場優勢,希望可以透過策略採購提升效率,當局表明,目標是希望全港市民「健康啲、病少啲、開心啲,預防多於治療」,並及早投資自己健康,長遠亦可減省未來醫療開支。

整合數據方面,當局希望建立一站式醫療服務電子平台,推廣「醫健通」作個人健康戶口。另外,當局會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培訓,在基層醫療名冊下制定培訓要求,並逐步加強中醫師、社區藥劑師等專職醫療人員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角色。

藍圖亦提出提升數據互通,建議將現時有逾560萬名市民登記的「醫健通」 ,轉型為「共享醫療數據、流程管理」等用途於一身的多功能基建,並探討以大數據分析加強人口健康監測及個人健康管理。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解釋,現時本港的醫療體制,可謂「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專科服務佔醫療總開支超過80%,而為市民守護健康的第一層,即基層醫療則不足20%。慢性疾病如果未能「早發現,早治療」,一旦病情惡化,甚至引起併發症,公營醫院將不勝負荷,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更會持續上升,加上新冠疫情出現,多年來過度倚重公營醫院第二及三層體系的後遺症愈見明顯。因此必須作出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不只長啲命,更加遲啲病」,去提升市民的健康壽命。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