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作为改善基层公共医疗水平未来发展大纲的《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政府日后将会成立两个机构,分别是基层医疗署和策略採购统筹处。前者负责决策、分配资源和制定准则,监察健康效果,后者负责策略採购和监察合约下的表现。
医务衞生局副局长李夏茵表示,日后18区的地区康健中心,会逐步转型提供一站式服务,担任统筹角色。政府未来将会成立两个机构,第一是基层医疗署,负责决策、分配资源及制定准则,管理基层医疗服务;第二个是策略採购统筹处,利用市场知识及善用市场优势,希望可以透过策略採购提升效率,当局表明,目标是希望全港市民「健康啲、病少啲、开心啲,预防多于治疗」,并及早投资自己健康,长远亦可减省未来医疗开支。
整合数据方面,当局希望建立一站式医疗服务电子平台,推广「医健通」作个人健康户口。另外,当局会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培训,在基层医疗名册下制定培训要求,并逐步加强中医师、社区药剂师等专职医疗人员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的角色。
蓝图亦提出提升数据互通,建议将现时有逾560万名市民登记的「医健通」 ,转型为「共享医疗数据、流程管理」等用途于一身的多功能基建,并探讨以大数据分析加强人口健康监测及个人健康管理。
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解释,现时本港的医疗体制,可谓「重治疗,轻预防」,公营医院专科服务佔医疗总开支超过80%,而为市民守护健康的第一层,即基层医疗则不足20%。慢性疾病如果未能「早发现,早治疗」,一旦病情恶化,甚至引起併发症,公营医院将不胜负荷,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更会持续上升,加上新冠疫情出现,多年来过度倚重公营医院第二及三层体系的后遗症愈见明显。因此必须作出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不只长啲命,更加迟啲病」,去提升市民的健康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