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優化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法例即將實施,有水果店東主指出,店內有售賣不同包裝的水果,自己根本不懂得分辨何時可以派發免費膠袋予消費者,感到非常混亂。他批評新法例是「治標不治本」,建議政府向商戶派發說明單張。
在灣仔,一間水果店有售賣不同包裝的水果,店主直言,自己根本未能清楚分辨何時可派發免費膠袋,感到十分混亂。他批評新法例「治標不治本」,建議政府向商戶派發說明單張。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張雅婷稱,同一款食品但不同包裝可能獲得豁免,措施存有灰色地帶及不清晰,這可能導致消費者及商戶混淆及爭拗,認為當局有責任說明清楚。她舉例稱,同樣是蘋果,只有半個有包裝網或完全包裝,可分別獲豁免或不能獲豁免,有關做法可能容易令消費者及商戶有誤會,因此當局有責任講清楚哪些情況下可獲豁免。
環保團體稱當局宣傳太遲
張雅婷再以蘋果為例指出,由於屬有皮的生果,可以考慮即使有無外面的包裝,如需要膠袋都要徵費,這樣可以從源頭壓抑膠袋的使用。她又說,距離新徵費實施只剩10天時間,當局現在才公布相關措施,宣傳是做得太遲。
不過她表示,膠袋徵費原意是透過經濟手段壓抑市民濫用膠袋,根據當局數字,如果收費提高至一元,有望把膠袋棄置量減少四分之一。她希望提高收費有效減低膠袋棄置,亦相信部分食品不再獲豁免,可有效減低膠袋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