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申诉专员公署在「政府对货物及杂物非法霸佔或阻碍街道问题的规管」主动调查报告指出,食物环境衞生署处理阻街欠理想,执法工作未能对症下药,部分阻街黑点虽巡查频密但执法数字不高,出现阻街持续的现象。申诉署建议环境及生态局和食环署,全面检视现行法例的罚则,包括提高票控条文的最高罚则及定额罚款金额,以及积极研究在「定额罚款条文」中引入累进式罚款机制。
报告称,目前涉及货物及杂物非法霸佔或阻碍街道的执法工作主要由食环署、地政总署及环保署负责。至于路政署,主要负责清理其辖下公共道路及附属道路设施上较常见被非法弃置的建筑废物,并在地政总署採取土地管制行动后,清理无人认领的建筑材料。
2018至2021年,食环署就相关违例行为採取执法行动的数字持续上升,检控宗数由1,647宗升至2,607宗,发出定额罚款通知书的宗数则由7,586宗增至14,766宗。申诉署认为,该署近年确有加强投放资源打击货物及杂物非法霸佔或阻碍街道的问题,其努力应予以肯定。然而,该署的工作仍有改善的空间。申诉署认为,食环署的执法工作未能对症下药,以深水埗顺宁道及医局街一带为例,食环署于2018至2021年每日平均巡查四次或以上;检控及发出定额罚款通知书的数字则维持于平均每日0.1宗及0.3张的较低水平。数据显示该署人员的巡查次数频密,但执法数字不高,理应反映该范围的违规情况并不严重,但申诉署人员视察时,亦发现大量货物和杂物佔用公众地方及商户扩展营业范围,环境衞生亦差,显示该署的巡查似乎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规管效能,执法力度亦未能有效遏止违规行为。
根据食环署的执法数据,2018至2021年以「阻街条文」成功检控的个案当中,每年的平均罚款金额只有约1,000元,比「定额罚款条文」的1,500元罚款金额还要低,而最高罚款也只是法例下最高刑罚的5,000元。申诉署认为,目前的惩处对严重的阻街个案(如摆放货物及杂物佔用大范围的行人路),未能发挥足够阻吓作用。
申诉署对地方行政督导委员会、环境及生态局、食环署、地政总署、路政署、环保署及民政总署提出合共14项建议,包括提高票控条文的最高罚则及定额罚款金额,以及积极研究在「定额罚款条文」中引入累进式罚款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