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歷經多年的新冠疫情冰封航空業,業界人手嚴重流失。香港已經全面放寬防疫限制,機場人潮再現,也讓人手趕不上變化,有航空業界代表直言,機場目前有大約5.3萬人工作,較疫情前減少了2.5萬人,而機場第三跑道系統預料明年全面啟用,需要額外聘請七萬人以應付需求,相當於需要增聘接近10萬人,但現在即使加薪加津貼仍然缺人手,但是地勤便缺了40%人手。業界建議政府讓更多公司輸入外勞,以確保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多名航空業界代表昨日召開記者會,建議政府讓更多公司輸入外勞。香港航空公司服務商協會主席劉敏儀引述機場管理局的統計稱,機場目前有5.3萬人工作,較疫情前減少了2.5萬人,而展望三跑在明年全面啟用,還需要額外聘請七萬名員工,相當於要增聘接近10萬人,然而目前即使不斷調整薪酬及津貼,招聘情況仍然未如理想,形容「航班每天在加,人手卻加不到」。
提倡簡化外勞申請流程
她說,政府可以在保證本地就業的前提下,適當地輸入外勞,例如增加工作簽證配額及簡化外勞申請流程,讓更多公司輸入外勞,並容許外勞經港珠澳大橋到機場禁區工作,毋須入境香港。
香港國際機場航空公司委員會主席李俊霆指出,目前人手已經陷入樽頸,每間地勤公司都欠30%至40%人手,只能靠員工加班應付,擔心隨着航空公司恢復運力,缺人情況及影響會更加嚴重,始終「人都會累,不能只靠現有的同事」。
每間地勤公司缺40%人手
港龍機場地勤設備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嘉欣表示,現時維修行業平均年齡約50歲或以上,年輕一代不願入行,在退休及勞動人口減少的雙重夾擊下,行業嚴重受創,維修人員空缺遲遲未能填補,期望港府容許從內地或海外等地區輸入外勞,作過渡紓緩,並盡快提供誘因及落實措施吸引年輕人入行,另適度調整機場相關租金,令經營者可調配更多資源。
駿達汽車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何懿德稱,本港機場營運的成本高昂,但目前航空公司面對的嚴峻問題,是「根本賺不到錢」,因此無法期望航空公司在能力範圍下向航運服務商協會提供金錢,以致在高成本下無法給予合理薪酬聘請新員工,以致在招聘方面造成惡性循環。
維修行業難吸引年輕一代
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指出,航空界需要大量勞動力,估計現時整體尚欠人手逾二萬,致使航班服務及客運量只能回復至疫情前的60%及40%,影響復甦進度。他補充,機場的優勢在於可以直接進入禁區範圍,可以透過船直接進入機場本身的碼頭,亦可透過港珠澳大橋,例如跨境巴士般進入,用一個簡易的方法,方便外勞如跨境學童一樣,以便捷方式過關,希望政府認真考慮輸入外勞,配合未來機場的發展,以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