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騙案無日無之,騙徒手法卻萬變不離其宗,受害人一時疏忽便告「中伏」。警方在過去兩周接獲13宗涉及逾百萬元的騙案,當中有2宗均為電郵騙案,騙徒以相似的電郵地址,誘騙受害人轉帳,2宗個案合共損失逾1200萬元。
首宗電郵騙案發生於上月27日,被騙去巨款的受害人為73歲、持香港身份證的英國商人,他是一間投資公司的董事。報案人表示,他是受害人的私人助理,涉事投資公司於去年開始,與一間開設於內地的有機食品公司有投資上的往來,彼此一直透過另一電郵地址聯絡。
#下屬未向上司核實 5度轉帳
在上月27 日,騙徒以一個大致相同的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假扮成受害人,向報案人寄出一封電郵,內容是指示報案人轉帳合共100萬美元到有機食品公司的戶口內。由於該封電郵連接一系列的以有機食品公司大致相同的電郵地址所轉寄的電郵,報案人未有仔細核對,信以為真,同時亦未有跟上司再度核實,便一共分5次轉帳、合共100萬美元,到騙徒於電郵內所指示的2個銀行戶口內。
報案人期後向受害人確認轉帳後,始揭發被騙並報案,案件共涉及騙款約100萬美元、折合約784萬港元。
至於另一宗騙案就涉及一間澳洲的電訊公司,報案人為該公司的香港分行的經理,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期間,該公司職員收到騙徒假冒供應商的電郵,兩個電郵中,只有一個英文字母不同。
騙徒在假冒電郵中,催促澳洲的電訊公司結清欠款服務費,該公司的香港分行職員未有察覺電郵的細節有別,其後按指示轉帳5次到騙徒所提供的美國帳戶內,合共618,937.56美元,折合為4,850,591.99港幣,其後美國供應商揭發事件,報案人遂報警求助。
#公司應設立多層批核機制
警方建議,公司員工如收到電郵或電話自稱公司高層,以不同理由要求轉帳,應該主動查證並再三向相關人員核實對方身份,切勿將公司款項轉帳至未經核實的户口。而公司管理層就應預先訂立關於核實身份及轉帳的指引並向員工或生意伙伴發佈,以及定期檢討有關機制。
公司亦應設立多層批核機制,訂明各層人員的工序,以核實收款者身分及匯款的真正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