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骗案无日无之,骗徒手法却万变不离其宗,受害人一时疏忽便告「中伏」。警方在过去两周接获13宗涉及逾百万元的骗案,当中有2宗均为电邮骗案,骗徒以相似的电邮地址,诱骗受害人转帐,2宗个案合共损失逾1200万元。
首宗电邮骗案发生于上月27日,被骗去巨款的受害人为73岁、持香港身份证的英国商人,他是一间投资公司的董事。报案人表示,他是受害人的私人助理,涉事投资公司于去年开始,与一间开设于内地的有机食品公司有投资上的往来,彼此一直透过另一电邮地址联络。
#下属未向上司核实 5度转帐
在上月27 日,骗徒以一个大致相同的电邮地址([email protected])假扮成受害人,向报案人寄出一封电邮,内容是指示报案人转帐合共100万美元到有机食品公司的户口内。由于该封电邮连接一系列的以有机食品公司大致相同的电邮地址所转寄的电邮,报案人未有仔细核对,信以为真,同时亦未有跟上司再度核实,便一共分5次转帐、合共100万美元,到骗徒于电邮内所指示的2个银行户口内。
报案人期后向受害人确认转帐后,始揭发被骗并报案,案件共涉及骗款约100万美元、折合约784万港元。
至于另一宗骗案就涉及一间澳洲的电讯公司,报案人为该公司的香港分行的经理,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期间,该公司职员收到骗徒假冒供应商的电邮,两个电邮中,只有一个英文字母不同。
骗徒在假冒电邮中,催促澳洲的电讯公司结清欠款服务费,该公司的香港分行职员未有察觉电邮的细节有别,其后按指示转帐5次到骗徒所提供的美国帐户内,合共618,937.56美元,折合为4,850,591.99港币,其后美国供应商揭发事件,报案人遂报警求助。
#公司应设立多层批核机制
警方建议,公司员工如收到电邮或电话自称公司高层,以不同理由要求转帐,应该主动查证并再三向相关人员核实对方身份,切勿将公司款项转帐至未经核实的户口。而公司管理层就应预先订立关于核实身份及转帐的指引并向员工或生意伙伴发佈,以及定期检讨有关机制。
公司亦应设立多层批核机制,订明各层人员的工序,以核实收款者身分及匯款的真正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