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5月 04日
星期日
   | 气 温 : 27 度
搜寻新闻
繁体中文
即时新闻 视频新闻 要闻港闻 社 评国际两岸 财 经 娱 乐 体 育 马 经 副 刊 昔 日

前特首董建华倡本土经济 推10项目 上环大笪地 黄大仙腾龙墟失败告终
发佈日期 : 2023-08-14

图示2003年初,时任特首董建华在「大笪地」一个

【本报记者报道】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出要搞活搞旺香港的夜市,这政策早于时首特首董建华时代已推出。当年适值「沙士」疫后,失业严重,为了重建经济,在建制派,特别是工联会当推手下,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就推动「本土经济」概念,提出推最少10个重点本土经济项目,当中以「上环大笪地」及「黄大仙腾龙墟」最受注目;前者盛极一时,但招来不少卫生问题,后者则产品欠特色,乏人光顾,失败告终。

梁锦松发表2002至03年度财政预算案时表示,政府有意推动街头售卖活动的小生意以落实「本土经济」概念。据梁锦松当年解释,「本土经济」顾名思义是属于特区内部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本土经济」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范畴遍及文化、体育、康乐、个人及各类型小商贩服务等。「本土经济」具有四个特点:形式多元化,具本地特色,能提供就业机会,以及助长本地消费。梁锦松指出,推动本土经济的发展,可以刺激内部消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梁锦松执掌这项目 孙玉菡助推

「本土经济」活动建基于市场的自由营运,并透过私人投资和落实。梁锦松强调,政府不应亦不会直接参与其投资、决策或营运。政府主要担当松绑、促进和协调的角色。当年负责推动本土经济项目的主将之一,是时任民政事务总署助理署长、今届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

时任特首董建华表示,2003年本港将推出最少10个重点本土经济项目,估计可为香港创造约1,000个就业机会。当年推出的本土经济项目,有「葵青剧院露天茶座」、「油麻地旧貌新姿」、「善用浅水湾海景大楼」、「清朝的九龙寨城公园」、「湾仔中环广场欧陆风味露天茶座」、「黄大仙腾龙墟墟市」及「上环大笪地」。

大笪地爆食物中毒 墟市无特色

当年「上环大笪地」虽然一度人流畅旺,饮食区以平价避风塘海鲜作招徕,主题鲜明,销情理想。然而,随后有不少摊档摆放食物及处理海鲜马虎,结果引起不少卫生问题,并曾出现多宗食物中毒事件。

至于黄大仙「腾龙墟」更快失败,因墟内同类货品的摊档位置相近,商户之间竞争激烈,例如在约五十档熟食摊位中,佔了一半已是卖鱼蛋及碗仔翅等小食。干货的更缺乏新鲜感。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