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日本今日开始将核废水排放入海洋,水产风险威胁如箭在弦。食物及环境衞生谘询委员会主席梁美仪相信,香港特区政府会妥善把关,确保进口本港的日本水产可安心食用。不过他提醒市民,如果每日吃鱼生,风险自然较高,建议要均衡饮食,将风险降低,亦要清楚知道食品来源地,例如向餐厅厨师查询,称来自北海道或九州等的水产会相对安全。
在食用安全方面,梁美仪称首先要注意均衡饮食,「日日食鱼生」风险当然较高,建议市民、尤其孕妇及小朋友应减少进食大型鱼类,例如蓝鳍吞拿鱼,每年最多只可浅尝一、两次。他解释,大鱼属食物链较高层的生物,会吸入不同污染物,可能对人体有害。至于海床泥土会有污染物沉淀,而且污染浓度较高,建议少吃比目鱼等底栖鱼类,亦应减少进食贝类或蚌等会过滤水中有机物的生物。
梁美仪质疑,日本政府将核废水排海的做法不恰当,等同要求其他国家地区,与日方一同做「人类大实验」,称日方可选择很多前车可鑑的方法处理。他又说,日本所有相关报告,都只强调放射性物质氚的浓度符合标准,但就未有提及其他高剂量辐射的核元素,包括锶、铯、碘、碳-14等,做法属误导大众。他认为,日方难以百分之百经稀释程序,降解或消除所有核元素,相信排放入海的污水,仍对大自然和人类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