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詐騙電話與短訊無日無之,令市民防不勝防。協助市民識別短訊發送人身份、提防受騙,通訊事務管理局將於下周四(12月28日)起,會先在電訊業實施短訊「實名制」。在新制下,已獲認證的發送人,發出短訊時會以「#」號作為名稱的開頭。首批已有23間主要電訊服務供應商參與,電訊網絡將逐步攔截並非由獲認證的但打上「#」的短訊。
現時不少機構仍會透過短訊形式向用戶發出廣告或其他訊息。因應近年持續有騙徒假冒銀行、超級市場等發出短訊,欺騙市民登入有問題的超連結,再套取個人資料。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宣布,會在12月28日起,率先在電訊業實施「短訊發送人登記制」,23間獲認證的電訊商會用「#」號開頭的「已登記的短訊發送人的名稱」,發出短訊予本地流動服務用戶。
不過,由於推行及更新需時,初期可能仍有無「#」短訊發出,過渡期料需時4個月。
市民認為當局須加快步伐
換言之,市民由下周四起,便有機會收到以「#」號開首的登記名稱發出的短訊防止電騙,市民陳小姐認為可發揮一定作用,若果一看就知真偽,就可減少受騙機會。而王先生就認為,單是電訊業並不足夠,而過渡至其他範疇需時亦太長,認為當局須加快步伐,才能減少市民受騙機會。
通訊辦指,登記制旨在讓市民識別已獲認證的短訊發送人,以打擊涉及冒充其他公司或機構身分發出短訊行騙。以首批將參與計劃的電訊服務業為例,只有根據登記制成為「已獲認證的發送人」的電訊服務供應商,才可使用以「#」號開頭的「已登記的短訊發送人名稱」發出短訊。
發言人續說,電訊網絡會攔截並非由「已獲認證的發送人」發出但發送人名稱含「#」號的短訊。流動電訊服務用戶毋須事先申請或安裝流動應用程式、又或在手機上做任何設定。登記制並不適用於可供接收者以發送人號碼直接回覆的短訊。
籲市民收陌生人短訊時應提高警惕
通訊辦又提醒市民,在任何情況下,當收到陌生人發送的短訊時,都應提高警惕。絕不要向身分未經核實的短訊發送人披露任何個人、銀行戶口或信用卡資料、轉帳金錢或開啓短訊內的超連結,以免蒙受損失。如有任何懷疑,應立即向警方舉報。
通訊辦助理總監(規管)湛兆仁指,近年詐騙短訊越來越嚴重,警方接獲受騙個案亦增,故加強提示保障巿民。他指,首批只針對電訊行業;至於金融行業發出的短訊,預計明年第一季可加入制度,又指會繼續與其他行業及政府部門商討,鼓勵更多行業參與登記制。至於WhatsApp及WeChat等平台,因非受規管電訊商,現不受限制。
仍有機會收到無「#」號假冒短訊
當局指,已登記的發送人會以「#」號開首,未登記但名稱中有「#」號的話,就會被自動攔截。不過,不是所有沒有登記的短訊都會被攔截,一些名字相似、沒有「#」號的假冒短訊,市民都是有機會收到。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新措施下會有「白名單」,如有不明短訊用「#」號開頭,他相信可以成功攔截到,但認為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市民將會有新措施。方保僑又說,以4個月過渡期讓電訊商調整系統,配合新措施是合理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