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骗案万变不离其宗,尽管骗徒手法层出不穷,但招数都离不开「猜猜我是谁」、或以利诱投资骗财,甚至假冒内地官员行骗等。警方表示,单是假冒官员电话骗案的损失金额便高达7.6亿港元,佔电话骗案总损失的97%。单在4月便有23名名内地在港求学的「港漂」中招。
商业罪案调查科反诈骗协调中心情报及骗案应变小组高级督察林沛恆表示,今年首季共录得474宗电话骗案,较上一季度的707宗大幅下跌逾3成、亦较去年同期的597宗下跌逾2成,不过,单以行骗手法而言,仍是都是围绕「猜猜我是谁」和假冒官员为主。
首季单一最大宗案 失2.65亿
林沛恆说,假冒官员的案件数量一般佔电话骗案总数约3成半,但损失金额就较为巨大,就今年首季而言,假冒官员电话骗案虽较去年同期增加3宗,但损失金额就高达7.6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58亿元大幅上升。其中今年首季接获最大宗的假冒官员骗案,涉及一名70岁女子,她于前年3月接获假冒官员来电,要求转帐以供调查,证明没有参与洗黑钱,受害人于2022至去年期间,分多次向骗徒转帐2.65亿元作保证金。
由于受害人未能取回该笔款项,在今年1月报案。警方经调查后,成功拦截约157万元骗款,并在2月拘捕3名32岁至40岁女子,涉嫌以欺诈手段获得财产,及处理已知道或相信为代表从可公诉罪行的得益的财产,被捕人现获保释侯查。
至于其他的假冒官员骗案,林沛恆表示,今年4月较3月录得的案件有大幅增长,由38宗增至74宗,当中有23名受害者为内地学生,明显高于首季平均每月的13宗。在港升学的陈小姐(化名)便是其中一名受害人。
陈小姐忆述被骗经过时说,在上月23日收到自称入境处职员来电,指她名下登记的电话号码在内地发布不良广告,违反香港法律,需将陈同学列入黑名单,并将电话转接到另一名自称内地公安,对方指陈同学涉及一宗洗钱案,并出示录有陈同学个人资料的银行帐户、逮捕和冻结资产令,声称会将其逮捕归案。其后有自称科长者声称可助处理案件,但要求先支付一笔巨额保证金。
按指示下载木马程式被操作户口
陈同学按骗徒指示,在香港开设一个新帐户,并要求家人将钱匯入帐户。期间对方要求陈同学点击一个由网址下载的木马程式,并输入银行资料及密码以协助调查。结果骗徒在陈同学不知情下操作帐户,于4月23日至26日期间四度转出80万元。由于银行发觉可疑,立即通知反诈骗协调中心,并暂停帐户交易,成功保存剩余的71万港元。
林沛恆表示,反诈骗协调中心人员曾亲身和调动骗案应变小队接触受害人,并通过大学联繫陈同学在内地的父母向女儿解释,陈同学始知被骗。反诈骗协调中心亦即时向收款银行发出止付请求,成功拦截20万港元骗款。
误将来电提醒的银行职员作骗徒
陈同学表示,由于骗徒有出示证件,文件亦有其个人资料,因此信以为真,甚至银行告知情况时,反认为银行职员才为骗徒,最后要父母来电始知受骗,她唿吁其他港漂,公安不可能以视频的方式办案,未见真人切勿相信对方。
林沛恆表示,警方留意到骗徒会利用心理战术令受害人对他们言听计从,如称对学生进行监控,如不听从,或向他人家人透露,就会有拘捕行动,因「港漂」人在他乡,故容易令骗徒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