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消委会指出,含有化学成分或天然成分的驱蚊产品各有高低,消费者选用前,可谘询医生和药剂师的意见,并按使用情况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产品。
消委会表示,家长让儿童使用驱蚊剂,特别是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等成分的产品前,应注意相关成分的浓度是否合适及和依标籤指示涂搽。根据今次消委会的测试结果,含有野红茄提取物和其他声称天然或标示植物成分的样本,大部分在驱避本港常见的致倦库蚊的效能都不错,但若需要前往蚊传疾病、如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流行的地区,则宜选择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IR3535 和 PMD等保护力较强的产品。
被蚊叮咬后应保持伤口清洁
一旦被蚊只叮咬后,消委会建议市民应保持伤口清洁,在可行情况下以肥皂和清水沖洗被叮咬范围。若出现红肿和感到痕痒,可用冰袋敷数分钟以减轻该等徵状。消委会又提醒患者,切忌大力搔抓患处,以免弄至伤口受细菌感染。
由于蚊子会在黎明或黄昏时较活跃,消委会建议市民避免在相关时段郊游,并应穿着宽松、浅色长袖衫及长裤,减少皮肤外露。若日间在郊外活动,应先涂抹防晒产品,待15至 30分钟、让防晒产品完全吸收及干透后,涂上驱蚊剂。
另外,消委会又指,不同成分的驱蚊产品均有不同的效能和使用风险,产品的资讯透明度和准确度甚为重要,但在今次的测试中,消委会发现有样本的标籤资讯未如理想,包括其中一款样本在瓶身所列成分表,与包装盒的成分表不相同,另有部分样本并未有详细列出活性成分以外的其他成分;亦有部分样本并没有明确表示是否适合儿童使用,又或即使有提及儿童可使用亦未必有提及年龄。
促驱蚊产品列《除害剂条例》
消委会强调,厂商有责任清晰标示其产品所含成分、适合使用的年龄,以及列出各年龄的适当使用分量和方法。目前本港的《除害剂条例》涵盖范围,并不包括直接施用在人体的驱蚊产品,消委会期望当局参考其他地方的法例,对直接施用在人体的驱蚊产品活性成分、浓度、标籤资料、效能声称、适用人群及年龄等各方面作出适当的规管,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