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香港去年9月降下一场世纪暴雨,黄大仙、柴湾等多区严重水浸。香港目前正踏入新一个雨季,渠务署表示,汲取去年经验,署方强化了紧急事故控制中心,紧急应变队伍增至160队,运作基地增至30个,在今年的两次红色暴雨警告信号下发挥作用。署方同时在黄大仙、柴湾超过30个雨水沙井安装浮球式水位感测设备,全天候实时检查水位情况。他强调,会从准备、预警、应急及復原四方面着手,做到「韧性防洪」。
渠务署署长莫永昌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近年极端天气愈趋频繁,会从准备、预警、应急及復原四方面着手,做到「韧性防洪」。莫永昌说,全球的共识是不能杜绝水浸,汲取去年特大降雨的经验,署方已经检视及强化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及紧急应变队伍的运作,紧急应变队伍增至160队,运作基地则增至30个。他说,在本月4及21日的两次红雨均发挥作用,效果良好。
上调设计雨量参数 水浸风险更可控
莫永昌说,正全面落实及执行强化应对极端天气的四大策略,已于今年3月更新「雨水排放系统手册」,上调设计雨量参数,足以抵御未来恶劣天气,令香港的水浸风险更可控。
他表示,香港的防洪标准媲美内地及外国主要城市,市区排水幹渠系统设计标准是200年的重遇期,即外界一般所讲的「200年一遇」。当局一直留意雨量数据及适时更新设计雨量参数,对去年9月特大暴雨的破纪录每小时降雨量及天文台的雨量数据进行详细技术分析后,相应上调「雨水排放系统手册」中订明的设计雨量参数,推算到2050年,在一个「200年一遇」的场景下,设计雨量参数标准已提高,当局会适时再检讨。
莫永昌称:「我们手册中已上调的设计雨量参数,足以抵御未来的恶劣天气,令香港的水浸风险更为可控,仍然维持200年重遇期,但会适时检讨。」
署方指出,已经在黄大仙及柴湾区内曾发生严重水浸的位置,超过30个雨水沙井安装浮球式水位感测设备,24小时实时检查雨水渠的水位情况。他表示,安装设施后,今月的两场红雨均没有收到水浸报告,形容效果令人鼓舞。当局计划今年内在元朗及尖沙咀试行以人工智能系统,实时分析街道影像,辨识街道水浸情况,及早派遣应变队伍处理。
渠务署还引入创新科技便利防洪工作,包括使用清淤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地区水浸情况、试行「防洪智慧系统」等。署方亦已成立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前瞻性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