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牽涉47名民主派人士的「35+顛覆案」,經歷118日的審訊過程,這宗第一宗涉及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案件,本周四(30日)起一連兩日裁決。案件源於時任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提出「攬炒十步」開始,漸漸發展成舉行初選,向著「攬炒十步」中的目標進發──在立法會取得35或以上議席,然後否決所有撥款及《財政預算案》等,癱瘓政府運作,迫使政府回應雙普選、釋放政治犯等訴求,令污點證人趙家賢口中的「世界大核爆」險成真。
根據案情,戴耀廷在2020年於立法會換屆選舉前,提出透過機制協調民主派陣營,達至立法會「35+」,意即議席過半,迫使政府回應「五大訴求」。戴耀廷提出「攬炒十步」,簡單而言,是要無差別否決政府撥款,而根據《基本法》,《財政預算案》如果兩次遭到否決,行政長官便要解散立法會,重選的立法會再否決《財政預算案》,行政長官就要辭職,可迫使中央宣布特區進入緊急狀態,從而激起街頭抗爭,政府、社會陷入停擺,引來鎮壓後令西方制裁中國。
首案涉及顛覆國家政權罪
根據污點證人區諾軒在2023年2月於庭上供稱,戴耀廷是在2019年12月於《蘋果日報》發表一篇名為《立會奪半 走向真普選重要一步》的文章,呼籲「立會過半」。及至2020年1月底,區諾軒出席一個在香港舉行的五人飯局,席上還有戴耀廷、工黨李卓人、民主黨李永達、社民連黃浩銘。區諾軒憶述,戴耀廷在飯局上曾經表達「立會過半」的願景,提到民主派在2019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大勝後,需要思考如何活用在區會贏得的議席,亦需要思考如何「再下一城」,在應屆立法會選舉贏得更多議席,目標是在地區直選贏得23席,以及正值「反修例風波」,如何爭取「五大訴求」。
2020年2月,戴耀廷與民主動力的趙家賢、鍾錦麟見面,之後逐步接觸不同民主派政黨及人士,初選概念開始成形。同年6月中,民主動力開放初選報名,接獲合共52張名單。九龍東和新界西的參與者自行附加「共同綱領」。審訊期間透露了這份「共同綱領」部分內容,與戴耀廷所說不公開的協調協議文件一致。各區協議文件列明「會運用」或「積極運用」否決權。
西方制裁中共為終極目標
《香港國安法》之後在2020年6月30日生效,政府官員之後公開膠組織、參與相關計劃可能違法。初選最終在同年7月11至12日投票。及至同年7月底,初選勝出者交表參選,多人被撤銷資格,而政府亦以新冠疫情為理由,宣布押後選舉一年。
2021年初,警方國安處拘捕55人,當中47人被落案起訴。本案16名不認罪被告分別為楊雪盈、劉偉聰、黃碧雲、鄭達鴻、彭卓棋、柯耀林、何啟明、李予信、施德來、陳志全、何桂藍、鄒家成、林卓廷、梁國雄、余慧明及吳政亨。至於31名認罪被告之中,四人包括區諾軒、趙家賢、鍾錦麟及林景楠,在審訊中以「共犯證人」身分頂證其他被告。控罪稱,他們於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7日期間,串謀他人旨在顛覆國家政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