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表示,騙案受害人一旦損失金錢,都希望可以取回,當中除了失款以外,亦是補償心靈損失,因此當有人告知有機會追討,受害人便願意投入更多成本去追回,尤其看到騙徒做出的網站聲勢專業,受害人便會選擇繼續相信。
馮浩堅指出,二次詐騙在世界各地越趨普遍,其中美國有調查指,經檢視投資騙案受害人的個案後,發現約有17.8%的受害人會二次受騙;而騙徒做法亦十分普遍,當受害人曾經被騙,騙徒掌握資料有關資料後,會主動尋找受害人,或透過廣告,訛稱可協助追回騙款,從以誘使受害人再次墮入騙局。
以陳先生的個案為例,馮浩堅說,陳先生首次受騙後很想取回欠款,以其經驗,受害人除損失金錢,心靈同受損失,覺得自己很愚蠢,想追回騙款給自己心理上一個交代,屬尋回成本效應的一種方法。馮浩堅指受害人其實很清楚,被騙的錢是一個成本,很難追回,其心理狀態是十分絕望,很想取回金錢,倘突然有人告知可以協助討回,受害人會很想相信對方,即使期間有懷疑,但看到騙徒做出的網站具聲勢而且專業,受害人便會選擇繼續相信。
馮浩堅表示,在陳先生的個案中,騙徒很懂得利用群眾壓力,不斷在群組中告知陳先生,有其他受害人成功取回騙款,是用一個婉轉手法告知,「你很快便會可以取回騙款」,不斷激化陳先生的願望,就是可以取回金錢,其他人的成功就是給他繼續投入資金的動力,即使曾經起疑,騙徒就聰明地將所謂「贏得」的真金白銀存入陳先生的戶口,讓他有理由繼續相信騙徒,並繼續投入新資金。
勿盡信搜尋器置頂結果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梁以德建議市民,不要盡信搜尋器置頂的結果;亦切勿輕信任何聲稱能協助追討詐騙損失的專頁或廣告以及來歷不明的短訊,要留意網頁是否有異常如錯字、繁簡字夾雜等。在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前,應充分了解對方背景和專業資格,切勿隨便透露騙案過程、聊天記錄、轉賬記錄和其他敏感資料,多使用使用防騙視伏APP以作核實,如懷疑受騙,應該立即報警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