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人员获颁六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首次获得的创新团队奖。
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等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的科学技术计划「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防治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究团队在中大校长带领下,花15年研究大肠癌发病状况,取得重要突破,包括大肠癌筛查、高发率和高危因素,并制定筛查指南;亦揭示了表观遗传学机制,分别研究大肠癌基因组突变图谱、新的融合基因及高频突变基因。另外,首次揭示多种大肠癌无创诊断标志物,建立大肠癌无创诊断新平台。
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文大学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中文大学研究人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组成的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合作研发出消化系统肿瘤关键标靶分子的机制及应用。此外,中文大学与其他学术单位共同完成的科学技术计划,共获得四个奖项。
中文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共同完成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共同完成的「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上,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南方医科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与「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共同完成的「视网膜疾病基因致病机制研究及防治应用推广」,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