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立法会主席曾钰成成立的智库组织「香港愿景」昨日发表《人口政策的新思维-鼓励生育、引入人才、研究「双非」》研究报告,指出本港人口老化,令劳动人口下降,政府对改善人口问题过于保守,故除提议政府鼓励港人生育及促进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发展外,提出应检讨私家医院的「零双非」政策,重启「双非」产子限额,每年订为1.5万至2.5万个,以补充劳动人口。 本报港闻部报道
计划召集人曾钰成指出,随着劳动力增长逐步减少,本港经济增长亦将随即下降,倘政府不设法补充劳动人口,不但为公共财政带来压力,亦会影响本港整体的经济发展,而「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2015年引用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报告的估算,本港经济增长将由2018至2021年度的3.5%,降至2030至2041年的2.5%。香港愿意并批评,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时欠缺明确目标及社会配套,过于保守。
每年限2.5万个 私院推行
本港「零双非」婴儿自2013年特首梁振英推行「零双非」政策后,数字由每年数万跌至数百,但「香港愿景」指出,本地出生率下降及人才政策发展停滞不前,「双非」婴儿可为本港人口结构注入新动力,解决人口老化的威胁,长远更可为医疗系统带来资金,促进医疗产业发展。由于「双非」亦对医疗、教育、住屋、交通甚至其他社会界别造成一定影响,为平衡利弊,政府应尽快启动针对性措施,为未来于私院重启「双非」作出准备。
「香港愿景」指出,要有效解决「双非」子女来港在不同阶段对教育、医疗、住屋、地区甚至社会各界别所造成的影响,政府要设立一个能可靠地评估「来港人数」、「来港时期」及「来港所需」的长远调查追踪系统,以掌握「双非」子女来港实际情况和对各项社会经济设施的需求,从而制定教育及社会各界别的配套措施,而若要为本港人口结构及整个教育系统带来稳定发展,一个稳定且可预计的「双非」初生婴儿数额乃有必要,故建议当局订定每年介乎1.5万至2.5万个「双非」产子限额,只在私院推行,并最少每三年检讨限额。
高永文称暂无意改变政策
另外,该智库认为政府应以协助降低生育成本为出发点,参考其他国家的措施,透过不同形式的经济支援以鼓励生育,包括建议设「儿童成长配对储蓄基金」,先由政府为新生婴儿作一次性存款,之后和父母共同供款10年,作教育及医疗之用,另建议设立日常开支津贴和优化亲职假期待遇等。报告亦指出过往的人才吸纳措施欠缺检讨,建议政府优化非本地毕业生在港就业的平台,如扩展研究院毕业生实习计划和成立专为非本地毕业生而设的就业辅导小组等。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表示一直有监察本港的出生率,暂时无意改变零双非政策。政府发言人亦表明无意放宽或取消执行多年的「零双非」政策,发言人表示本港妇产及儿科等医疗服务以及学校学位等,都不能应付每年数以万计额外初生婴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