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人文】 文:伍婉婷
《我是灣仔文化人》出版計劃籌備半年,終於面世了!
我常常說,區議會文康活動當中,嘉年華式的文娛康樂活動、體育項目區隊訓練和社區體育普及的工作,為大眾所悅也是讓社區組織充權充能的項目,存在客觀需要,也佔一定撥款比例。因此,恒常活動以外,我們實在珍惜藝術文化專項撥款,讓我們可以有更多具文化特色的創造,為社區帶來不同面向的文化體驗。 《我是灣仔文化人》正是專項撥款計劃的產物,由Inter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與灣仔區議會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合辦,從「書寫灣仔」開始,招慕學員透過創意寫作工作坊,從文學視覺感受灣仔。導師阿三和盧勁馳 (不信)帶領學員閱讀過陳滅的《灣仔老街(之三)》、呂永佳的《下午》、盧勁馳的《二十七歲.定向.行走》,還有戴着眼罩感受不一樣的灣仔舊街導賞。啟發參加者的寫作趣味,透過新詩和散文分享各自心中的灣仔印象。
負責統籌的黎穎詩博士,是我十分敬佩的文化工作者。不久前欣賞過她的《勵德年記》,透過沉實的鏡頭展現勵德先生跟香港公營房屋發展的關連背後的血淚,令人感動。
在一個有關本書的訪問中,我和周潔冰副主席試着跟黎穎詩一起矇眼探索,走在我們都熟悉不過的銅鑼灣花園裏,在彼此扶持的一小段路上,跟對方之間的信任和默契,都毫無保留。這段路,也開發不同的感官體驗,讓我們都對周邊的環境更敏感:附近翻土換蓆的聲音變得更有節奏、工友身上的汗水也在腦海中更形象化起來。
閱讀這書,是馳騁於時間線上,也是窺探不同持份者的文化想像。都說,文人總帶點傷春悲秋的情懷。閱讀學員的散文與詩,感受不止於此。那些對舊街舊時舊生活依依不捨的感性抒情、穿越時空的想像、對人情世道的珍惜、對發展與保育的探討……情感豐富,文筆流暢,輕易引領讀者們走進一個又一個灣仔街區場景。空間與環境的想像,都透過他們的文字變得更有味道。
灣仔這個具創造力的小城老區,很容易吸引人文關懷的目光。想像以外,這裏也有好些文化人的訪問,讓我們更立體地看見不同的文化持份者在這片土壤上營造了茫麼。丁新豹、李志清、龔志成、林淑儀、鄧樹榮、陳德輝……都是熟悉的名字,跟我們在不同項目上一直合作無間。無論在談發展與保育、文化視野的提升、公共空間的探討,我們都離不開社群的參與。
感謝成就《我是灣仔文化人》的每一位,但願這只是一個起點,灣仔文化路要更闊更聚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