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应大辩论展开至今已两周,各路人马均尽施浑身解数,为各自心仪的土地选项摇旗吶喊,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之一,更成功为大辩论制造了热炽气氛,令人目不睱给。在为期长达五个月的谘询期中,相信各类诉求和唿声还会此起彼落,层出不穷。
今次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罗列了长中短期、多达18个土地选项,原已令一般公众眼花瞭乱,难以辨别。再加上迥异意见众声喧哗,杂音纷陈,实很难想像最终能得出主流方案,让谘询起到凝聚共识的效果。或许这正是官方最想看到的结果:既然社会上没有主流共识,则政府便可大小通吃,将不同选项尽皆纳入未来规划之中。
然而,在这18个五花八门的选项中,绝大部分皆只属旧酒新瓶,多年来已在社会上讨论过无数次。尤其是年多前推出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和策略》,已就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长远方向,展开过非常详尽的公众谘询。看来若非林郑月娥的新班子上场,有新的议程需要额外处理,也没必要劳师动众,再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谘询活动。
事实上,这次土地供应大辩论的主要特点,乃是由貌似中立的专责小组负责,发展局官员只是从旁支援。谘询文件对官方既有的土地需求估算,更不乏严苛的批评声音。但花费数以千万的宣传开支,各种各样例如探访劏房户的公关活动,倒令人觉得这次辩论乃是门面工夫,花拳秀腿,并非真诚探讨土地供应不足的实际问题。
为何土地供应作为一个「老大难」的政策议题,落在林郑和新班子的手上,却偏要花费巨额人力物力,搞成一场毫无必要的「大龙鳯」?众多选项令人眼花瞭乱之余,到底有多少只属滥竽充数的充陪跑角色?又有哪些才真正属于政府心仪的选项,却偏要通过曲折漫长的谘询过程,绕一大个圈之后才向公众宣示?
如此反而难免令人产生一个问号:难道政府对属意的选项有难言之忍,不敢开诚布公地直接向市民交代?在现时谘询文件所罗列的数字和论据以外,还有其他难以宣之于口的动机和考虑?假如政府对属意选项早已胸有成竹,便实在没有必要顾左右而言他,应以更简单直接的方式传达,并且以更负责任的态度,直接争取普罗市民的支持。
观乎目前较受触目的土地选项,改变郊野公园用途的争议极大,但实际能够释出的土地少之又少,属于相对事半功倍的选项。填海和改划高尔夫球场的争议声音同样大,但却并非「胜者全胜」(winner take all)的零和游戏,填海和改划的幅度存在较多讨价还价的空间。至于以公私营合作方式发展农地,其实早于林郑竞选特首时已有所闻,其后亦一度传闻会写进首份《施政报告》中。
发展农地作为短中期的重要土地选项之一,却竟拖延至今仍犹疑不决,实在并非有为政府应有的作风。到底发展农地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什么困难,本栏会在稍后进一步详细剖析。
(评土地政策系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