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6日
星期五
   | 氣 溫 : 26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公關花招適可宜止 切實搵地才最重要
發佈日期 : 2018-05-11


土地供應大辯論展開至今已兩周,各路人馬均盡施渾身解數,為各自心儀的土地選項搖旗吶喊,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重要話題之一,更成功為大辯論製造了熱熾氣氛,令人目不睱給。在為期長達五個月的諮詢期中,相信各類訴求和呼聲還會此起彼落,層出不窮。


今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羅列了長中短期、多達18個土地選項,原已令一般公眾眼花瞭亂,難以辨別。再加上迥異意見眾聲喧嘩,雜音紛陳,實很難想像最終能得出主流方案,讓諮詢起到凝聚共識的效果。或許這正是官方最想看到的結果:既然社會上沒有主流共識,則政府便可大小通吃,將不同選項盡皆納入未來規劃之中。


然而,在這18個五花八門的選項中,絕大部分皆只屬舊酒新瓶,多年來已在社會上討論過無數次。尤其是年多前推出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和策略》,已就未來城市規劃和發展的長遠方向,展開過非常詳盡的公眾諮詢。看來若非林鄭月娥的新班子上場,有新的議程需要額外處理,也沒必要勞師動眾,再次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諮詢活動。


事實上,這次土地供應大辯論的主要特點,乃是由貌似中立的專責小組負責,發展局官員只是從旁支援。諮詢文件對官方既有的土地需求估算,更不乏嚴苛的批評聲音。但花費數以千萬的宣傳開支,各種各樣例如探訪劏房戶的公關活動,倒令人覺得這次辯論乃是門面工夫,花拳秀腿,並非真誠探討土地供應不足的實際問題。


為何土地供應作為一個「老大難」的政策議題,落在林鄭和新班子的手上,卻偏要花費巨額人力物力,搞成一場毫無必要的「大龍鳯」?眾多選項令人眼花瞭亂之餘,到底有多少只屬濫竽充數的充陪跑角色?又有哪些才真正屬於政府心儀的選項,卻偏要通過曲折漫長的諮詢過程,繞一大個圈之後才向公眾宣示?


如此反而難免令人產生一個問號:難道政府對屬意的選項有難言之忍,不敢開誠布公地直接向市民交代?在現時諮詢文件所羅列的數字和論據以外,還有其他難以宣之於口的動機和考慮?假如政府對屬意選項早已胸有成竹,便實在沒有必要顧左右而言他,應以更簡單直接的方式傳達,並且以更負責任的態度,直接爭取普羅市民的支持。


觀乎目前較受觸目的土地選項,改變郊野公園用途的爭議極大,但實際能夠釋出的土地少之又少,屬於相對事半功倍的選項。填海和改劃高爾夫球場的爭議聲音同樣大,但卻並非「勝者全勝」(winner take all)的零和遊戲,填海和改劃的幅度存在較多討價還價的空間。至於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農地,其實早於林鄭競選特首時已有所聞,其後亦一度傳聞會寫進首份《施政報告》中。


發展農地作為短中期的重要土地選項之一,卻竟拖延至今仍猶疑不決,實在並非有為政府應有的作風。到底發展農地在具體操作上存在什麼困難,本欄會在稍後進一步詳細剖析。


(評土地政策系列之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