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成立的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昨日发表谘询文件,建议政府增加对自资院校的支持,制定清晰政策予营办机构,并把所有提供自资本地副学位及自资学士学位课程的院校纳入同一规管架构,让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发展成为私立大学,但发展情况和院校自身能力逊于原来计划的营办机构则取消註册。另外,小组并建议保留高级文凭以及副学士课程,但须将两者的资歷重新定位,令两者有明确区分。
本报港闻部报道
专责小组去年10月获委任,由前运房局局长、教育大学公共行政学研究讲座教授张炳良担任主席。小组用了八个月时间检讨自资专上院校的角色和定位,昨日发表谘询文件,指出现时全港有28间院校开办450个自资学士学位及副学位课程,提供超过3万个学位,但发现现时自资院校课程类近,欠缺协调,政府规管的机制亦有差异,因此提出多项建议,包括要求院校有更独特角色,要清晰閳述发展愿景与策略。
应制清晰政策改善质素
小组认为政府应制定一套清晰的政策以完善自资院校的质素和管治,规定经过一段合理试办期后,发展情况和院校自身的能力仍逊于原来计划的营办机构,并应取消註册。张炳良昨在记者会中多次强调并非针对个别院校,亦没有名单取消哪一间,但希望有制度能让院校课程质素有保证,「可能学生又很少,师资又很紧绌,甚至不足够,达不到原来审批课程的要求……的确需要有机制对这些课程作出处理」。
小组并提出检讨及修订《专上学院条例》,所有专上院校纳入同一规管架构,以建立统一规管及质素保证架构,亦有助一些具能力、经验和抱负的院校发展成为私立大学。小组并建议考虑向过渡至新规管架构的自资院校提供新支援措施,例如发放资助或贷款,让具质素的院校能持续壮大,并建议强化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的角色和职能,以就自资界别的发展和财务支援措施的事宜进一步提供指引和协助,以及进行协调。
另外,2000年设立的副学士制度已实行18年,但饱受批评,如认受性不足,晋升学位选择少而要求苛刻等,惟小组建议保留副学士及高级文凭课程。问及张炳良为何不直接取消,他强调副学士有其价值:「与其简单地说『不如我们取消』,重点应该是如何升副学位教育对社会发展可以起的作用,对有关学生可以帮到他们进一步就业、升读大学本科学位课程等等的能力。」
张炳良指出,副学士的毕业生有八成会修读学位课程,高级文凭则有四成,确有学生是藉由副学士再修读大学,但副学士及高级文凭课程两者须定出明确区分,鑑于副学士课程的通用性质,副学士课程设计检讨,定位支援升读一般学位课程,并同时可作为独立资歷。
研究高级文凭课程结构
至于高级文凭资歷,则定位为主要支援升读与职专教育相关的专门学位课程。小组认为,高级文凭修读两年,六成内容教授职业技能,但学生实习机会有限,故提出下一阶段要集中研究课程结构,让学校有更大弹性调整课程年期,当局亦应该要鼓励课程加入更多专门内容与计入学分的实习时数。
有关谘询期会于8月31日结束,专责小组将参考收集到的意见,并计划今年底前发表最终检讨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