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本港房屋供应严重短缺,不少市民被迫居于板间房、天台屋等环境恶劣的住房,今年5月酷热天气警告破纪录持续生效348小时,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今年6至7月期间,在27间不适切居所中设置温度计,发现逾八成单位室内气温也较室外高,其中元朗一间劏房室温高达摄氏42度,其次观塘有劏房达37度,而深水埗的室内外温差最多,室内竟比室外高出5度。
近半受访者表示高温下情绪不稳或脾气变差,逾两成更表示「热到想死,情绪抑郁」,约一成八与家人争吵有增加。高温亦增加居民额外开支,包括要多开风扇和冷气、多用水及除蝨剂等,夏天额外支出佔入息比例中位数3.1%,最高10%,而每月水电开支佔入息中位数达4.8%,最高更达58%。
社协倡发放3000元高温津贴
林女士一家三口居于月租4,500元的大角咀天台屋,靠任职清洁、月薪8,000多元的丈夫支撑。她表示业主把水和电费一起计算,每度10元,夏天每月水电费约共700元,冬天则约500元,她天热也不敢开冷气,只靠风扇送凉,又说酷热时女儿放学后到图书馆做功课,回家更要「脱光衫裤,剩下底裤」,每日洗澡三次,但附近多鼠患,一家都不敢开窗。
社协幹事戚居伟提议政府每年向居民发放3,000元高温津贴,并要求业主为每个劏房户安装独立电表,并建议政府善用闲置用地,闢作兴建过渡性房屋和善用现有中转屋空置单位,大量建造成本低且坚固耐用的货柜屋,以及恢復N无津贴,并为轮候公屋超过三年的劏房户提供租金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