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本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不少市民被迫居於板間房、天台屋等環境惡劣的住房,今年5月酷熱天氣警告破紀錄持續生效348小時,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年6至7月期間,在27間不適切居所中設置溫度計,發現逾八成單位室內氣溫也較室外高,其中元朗一間劏房室溫高達攝氏42度,其次觀塘有劏房達37度,而深水埗的室內外溫差最多,室內竟比室外高出5度。
近半受訪者表示高溫下情緒不穩或脾氣變差,逾兩成更表示「熱到想死,情緒抑鬱」,約一成八與家人爭吵有增加。高溫亦增加居民額外開支,包括要多開風扇和冷氣、多用水及除蝨劑等,夏天額外支出佔入息比例中位數3.1%,最高10%,而每月水電開支佔入息中位數達4.8%,最高更達58%。
社協倡發放3000元高溫津貼
林女士一家三口居於月租4,500元的大角咀天台屋,靠任職清潔、月薪8,000多元的丈夫支撐。她表示業主把水和電費一起計算,每度10元,夏天每月水電費約共700元,冬天則約500元,她天熱也不敢開冷氣,只靠風扇送涼,又說酷熱時女兒放學後到圖書館做功課,回家更要「脫光衫褲,剩下底褲」,每日洗澡三次,但附近多鼠患,一家都不敢開窗。
社協幹事戚居偉提議政府每年向居民發放3,000元高溫津貼,並要求業主為每個劏房戶安裝獨立電表,並建議政府善用閒置用地,闢作興建過渡性房屋和善用現有中轉屋空置單位,大量建造成本低且堅固耐用的貨櫃屋,以及恢復N無津貼,並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劏房户提供租金津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