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谘询委员会将于下月举行会议,讨论多项歷史建筑评级,而古物古蹟办事处的独立歷史建筑评审小组,已完成厦村新围围门、和合石村罗氏宗祠,以及跑马地毓秀街17号的评级工作,并建议将新围围门及毓秀街17号列为二级歷史建筑,而罗氏宗祠则建议列作三级建筑。
本报港闻部报道
三幢建筑物当中,跑马地毓秀街17号建于1929年与1932年之间,该幢三层高的建筑物设计简洁,但木制窗框充满歷史感,外墙墙身刷上粉蓝色,根据土地登记册资料,上址建筑于1981年才出现业主姓名,是以遗嘱执行身份的梁雄姬,而她是何东的外曾孙女,祖父为梁保全,外祖父是滙丰买办何世荣,毓秀街17号是她于1980年去世的父亲遗产,至2013年梁雄姬亦离世,物业由信託基金管理。
和合石村罗氏宗祠1930年建成
全长只有约200米的毓秀街,极具特色,之前已有两幢住宅式歷史建筑,分别是毗邻毓秀街17号的15号和11号,15号亦是上世纪30年代初建成的欧式洋房,四层高,建筑风格糅合意大利文艺復兴及英国爱德华式,2009年被评为二级歷史建筑,而11号则被列为三级歷史建筑,而毓秀街17号本来不在评级名单,其后纳入新增项目,专家评估后建议列作二级歷史建筑。
至于另一个建议列为二级歷史建筑的厦村新围围门,则于1899年以前建成,而新围位于元朗厦村新锡路,以前叫作新庆围,现在简化叫新围,是一个颇大的古老围村,约有230间村屋,围村内仍有很多很旧的村屋,当中有四间村屋已被列为三级建筑。至于拟议评为三级歷史建筑的和合石村罗氏宗祠,则于1930年建成。
太子台台阶拟列三级歷史建筑
古物谘询委员会委员对以上三所建筑提出意见后,古蹟办会按既定做法把上述项目的拟议评级及文物评估报告,上载古谘会网站,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众谘询,若收到任何意见会向委员匯报,在确认评级前再作考虑。
另外,古谘会在9月6日的会议上,委员通过西营盘磅巷公厕及浴室及半山太子台台阶的拟议评级,其中磅巷公厕及浴室不予评级,而太子台台阶则建议评为三级歷史建筑,古蹟办按照既定做法为上述两个项目的拟议评级进行为期一个月公众谘询,期间并未接获与磅巷公厕及浴室的拟议评级有关的意见书,至于与太子台台阶有关的则有一份,表示贊成拟议三级评级。
截止9月6日举行的会议为止,委员已确认1,446幢建筑物的评级,其中180幢为一级歷史建筑;73幢为二级歷史建筑;541幢为三级歷史建筑;327幢建筑物不予评级;以及25幢建筑物因已拆卸或大幅改建,不再进一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