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諮詢委員會將於下月舉行會議,討論多項歷史建築評級,而古物古蹟辦事處的獨立歷史建築評審小組,已完成廈村新圍圍門、和合石村羅氏宗祠,以及跑馬地毓秀街17號的評級工作,並建議將新圍圍門及毓秀街17號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而羅氏宗祠則建議列作三級建築。
本報港聞部報道
三幢建築物當中,跑馬地毓秀街17號建於1929年與1932年之間,該幢三層高的建築物設計簡潔,但木製窗框充滿歷史感,外牆牆身刷上粉藍色,根據土地登記冊資料,上址建築於1981年才出現業主姓名,是以遺囑執行身份的梁雄姬,而她是何東的外曾孫女,祖父為梁保全,外祖父是滙豐買辦何世榮,毓秀街17號是她於1980年去世的父親遺產,至2013年梁雄姬亦離世,物業由信託基金管理。
和合石村羅氏宗祠1930年建成
全長只有約200米的毓秀街,極具特色,之前已有兩幢住宅式歷史建築,分別是毗鄰毓秀街17號的15號和11號,15號亦是上世紀30年代初建成的歐式洋房,四層高,建築風格糅合意大利文藝復興及英國愛德華式,2009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而11號則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而毓秀街17號本來不在評級名單,其後納入新增項目,專家評估後建議列作二級歷史建築。
至於另一個建議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廈村新圍圍門,則於1899年以前建成,而新圍位於元朗廈村新錫路,以前叫作新慶圍,現在簡化叫新圍,是一個頗大的古老圍村,約有230間村屋,圍村內仍有很多很舊的村屋,當中有四間村屋已被列為三級建築。至於擬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和合石村羅氏宗祠,則於1930年建成。
太子台台階擬列三級歷史建築
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對以上三所建築提出意見後,古蹟辦會按既定做法把上述項目的擬議評級及文物評估報告,上載古諮會網站,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公眾諮詢,若收到任何意見會向委員匯報,在確認評級前再作考慮。
另外,古諮會在9月6日的會議上,委員通過西營盤磅巷公廁及浴室及半山太子台台階的擬議評級,其中磅巷公廁及浴室不予評級,而太子台台階則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古蹟辦按照既定做法為上述兩個項目的擬議評級進行為期一個月公眾諮詢,期間並未接獲與磅巷公廁及浴室的擬議評級有關的意見書,至於與太子台台階有關的則有一份,表示贊成擬議三級評級。
截止9月6日舉行的會議為止,委員已確認1,446幢建築物的評級,其中180幢為一級歷史建築;73幢為二級歷史建築;541幢為三級歷史建築;327幢建築物不予評級;以及25幢建築物因已拆卸或大幅改建,不再進一步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