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岸组报道】中方在贸易谈判举行前为缓解两国对垒态势,继加码购买美国大豆,并让美国大米可进口中国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宣布1月1日起设最高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而知识产权问题正是美国关注的要点之一,此举被外界视为北京在中美面对面谈判前释出善意的最新动作。
强调非应「他国要求」
中美贸易争端今年3月爆发以来,美方不断指控中方侵害美国的知识产权,甚至强迫技术转让及窃取商业机密,促中方加大保护力度。最高人民法院周六(29日)宣布设立最高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并于明日(1月1日)挂牌,知识产权法庭由最高法院副院长罗东川出任庭长,他指出此举是中国知识产权诉讼法律制度的「歷史性突破」,是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大举措,新专业法庭的设置表明中国极力捍卫知识产权的决心,也是党中央重要政策,将对国内外产生显着影响。
问及美国应当如何看待中国此举时,罗东川则强调保障知识产权是中国基本国策,设立知识产权法庭是因「时机已到」,而非「他国要求」,「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未来的发展仰赖创新,为了保障创新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
确保可统一裁判尺度
他解释,中国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专利类案件过去是在中级法院一审,上诉后到各地高级法院作出裁判就直接生效,导致过去有些专利案件很少能到最高法院,「这就意味着在30多个高级法院,可能存在不同的裁判标准」,设最高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后,将允许当事人将案件直接上诉到最高法院,由一个审判机构确保统一裁判尺度和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