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中醫服務主任李凱平指出,今年冬季的氣溫偏高使人的陽氣過多、陰氣不足,容易引發外感。另外,許多人喜歡在冬季時食補品進補,但他指出今年冬季的天氣不適宜過量進食陳皮和薑,因為會助長體內積熱,使人容易染上外感。
冬季氣溫高陽氣盛
全港18間中醫教研中心因外感熱病求診的人次有上升趨勢,由去年12月24日至30日平均每日有374人次求診,上升至今年1月14日至20日平均每日有449人次求診。李凱平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在中醫學上沒有名為流感的術語,但中醫發現四時六氣可以影響人體,令人的表、肺、營衛之氣發病,中醫稱此類型的疾病為外感。
今年的氣溫偏高,去年12月的平均氣溫有19.2度,而去年的冬至當日(12月22日)平均氣溫更達22.2度。李凱平指出,氣溫高使人的陽氣過多、陰氣不足,令氣虛、經常捱夜或多吃熱氣食物的人容易引發外感。
中醫對於治療外感病十分重視根本性和個體情況。根本性是指病人的患病原因;而個體則指病人的體質、生活作息習慣和飲食。中醫會因應病人的體質,而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醫治外感。患上外感的人大體可分為三類型,分別為冬溫、外寒內熱及邪熱鬱肺。屬冬溫的外感患者會出現口乾、喉嚨痛、臉紅和咳等病徵。屬外寒內熱的外感患者會有怕冷、鼻塞、打噴嚏、皮膚發熱、睡眠質素差及心情煩躁等病徵。屬邪熱鬱肺的外感患者會有嚴重咳嗽引致胸部痛和有痰甚至痰出血等病徵。
此外冬季時,許多人都喜歡進食陳皮和薑用作進補。但李凱平指出,今年冬季的氣溫高,不適宜吃陳皮和薑,因為會助長體內積熱,讓人染上外感。他建議減少吃辛辣、煎炸、熱氣的食物如榴槤和薑;在晚上11時前入睡,否則晚睡會導致陽氣外散;做運動以散除體內積熱;及保持空氣流通等。他亦不建議人們過份操勞,因為會導致陽氣外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