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7月 25日
星期五
   | 气 温 : 25 度
搜寻新闻
繁体中文
即时新闻 视频新闻 要闻港闻 社 评国际两岸 财 经 娱 乐 体 育 马 经 副 刊 昔 日

中医:气虚与常捱夜者易发「外感」
发佈日期 : 2019-01-24

李凯平(左)指出,中医治疗外感病十分重视根本性和

【本报港闻部报道】中文大学中医教研中心中医服务主任李凯平指出,今年冬季的气温偏高使人的阳气过多、阴气不足,容易引发外感。另外,许多人喜欢在冬季时食补品进补,但他指出今年冬季的天气不适宜过量进食陈皮和姜,因为会助长体内积热,使人容易染上外感。


冬季气温高阳气盛


全港18间中医教研中心因外感热病求诊的人次有上升趋势,由去年12月24日至30日平均每日有374人次求诊,上升至今年1月14日至20日平均每日有449人次求诊。李凯平昨日在记者会上指出,在中医学上没有名为流感的术语,但中医发现四时六气可以影响人体,令人的表、肺、营卫之气发病,中医称此类型的疾病为外感。


今年的气温偏高,去年12月的平均气温有19.2度,而去年的冬至当日(12月22日)平均气温更达22.2度。李凯平指出,气温高使人的阳气过多、阴气不足,令气虚、经常捱夜或多吃热气食物的人容易引发外感。


中医对于治疗外感病十分重视根本性和个体情况。根本性是指病人的患病原因;而个体则指病人的体质、生活作息习惯和饮食。中医会因应病人的体质,而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医治外感。患上外感的人大体可分为三类型,分别为冬温、外寒内热及邪热郁肺。属冬温的外感患者会出现口干、喉咙痛、脸红和咳等病徵。属外寒内热的外感患者会有怕冷、鼻塞、打喷嚏、皮肤发热、睡眠质素差及心情烦躁等病徵。属邪热郁肺的外感患者会有严重咳嗽引致胸部痛和有痰甚至痰出血等病徵。


此外冬季时,许多人都喜欢进食陈皮和姜用作进补。但李凯平指出,今年冬季的气温高,不适宜吃陈皮和姜,因为会助长体内积热,让人染上外感。他建议减少吃辛辣、煎炸、热气的食物如榴槤和姜;在晚上11时前入睡,否则晚睡会导致阳气外散;做运动以散除体内积热;及保持空气流通等。他亦不建议人们过份操劳,因为会导致阳气外散。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