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爆发对医护人员造成压力沉重,更凸显医管局的管理制度出现「千疮百孔」问题, 逾百名公立医院医生出席申诉大会,藉机会大吐苦水。有医生坦言病人数目已达到超负荷的水平,医管局多年来未能改警严峻的恶劣环境,俨如「道德勒索」前线医护。更有医生称现时为一个病人看诊的时间,平均可能只有一至两分钟,试问如何确保医护质素。医管局主席梁智仁昨日对医生护士诉说苦况感痛心及抱歉,承认医管局始终无即时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指不是医管局独力可解决。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称人手问题,强调当局一直有正视问题。
本报港闻部报道
申诉大会昨日在伊利沙伯医院举行,逾百名医生出席,会面约一个半小时,有些医生刚下班连制服都未更换,所有出席者手执「爆」字,代表医院「塞爆」病人,令医生压力「爆煲」。除了医管局行政总裁梁栢贤及陈肇始出席外,医管局候任行政总裁高拔陞亦有出席。
「道德勒索」前线医护
医院工作环境严峻,惟高层态度令医护人手感心淡。广华医院外科副顾问郑继志医生在会后形容当局「道德勒索」前线医护,最为生气的是高层漠视医护的困难及需求,即使来视察也只是「行一个圈便完」,前线同事的辛酸根本无法向高层反映。他指出眼见儿科及内科同事工作很辛苦,病人因医院环境爆满而责骂。他批评医管局处理不当,人才流失严重,应提高医生薪酬待遇,着重挽留人才,而非依赖特别酬金计划让同事不停工作,又透露自己已有离开的想法。
问题年年有,义气也只能年年捱。伊利沙伯医院急症室医生黄乐孺直言,多年来医生就流感高峰期一直都反映类近问题,惟工作逾五年至今,局方仍无处理,「没有期望就无失望」,但在病例愈来愈复杂的情况下,「并不是多加班两三小时可解决」。同院内科医生吴家琦指出,医生在会上表达意见,但局方只是聆听,无实质改善措施,只称会再进行商讨。他期望局方能在两星期或一个月内提出改善方案。
「离地」措施无助解决人手问题,医生护士只好「卖血」。杏林觉醒成员、屯门医院心脏专科医生黄任匡说,自己在这个星期已工作七天不能放假,更有同事病倒,工作更是繁忙,他指出今年病房接收约60多名病人,以往约50多名,而周日或只有一名医生巡房,看病人或只得一至两分钟。他坦言如没有同事「捱义气」加班,根本不能维持病房运作。
早已对响警号无感觉
他更指出在病房爆满时,医院会发警号表示情况严峻,同事会格外留神应对。他指出这是非常时期才会响的警号,印象中以往高峰期只有10数天才会收到,但现在近两个月几乎每天早上上班便收到,形容「好像叙利亚有空袭时就响警报,」大家早已无感觉。他提及在会上不少医生提到问题癥结在人口政策方面,预计每日有150个单程证下来,医疗需求量愈来愈大,爆满情况亦只会加剧 ,同事看不到曙光及可改善空间。但并非只有急症室问题多多。
伊利沙伯医院儿科医生李淑娴趁手术后的空档出席申诉大会。她说:「有时如果病人情况差,你也不能下班,觉得病人很惨,因为环境差了。」,并形容家长、病人、医生都辛苦。她曾因为没有医生接更,「直踩三更」。在晚上下班后待命至第二天,然后再直接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