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前日出台,在医疗方面提出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消息传出后,俨如在本港千疮百孔的公营医疗系统中洒一把盐。医学会会长何仲平指出由于现时公院已很挤迫,如果要照顾内地来港就诊人士,会令香港医疗系统百上加斤。有病人组织认为建议不合逻辑,如非紧急病人需要医疗服务,可自行坐车回来,根本不用车辆接送他们,议员郭家麒批评建议势必令北区医护人手陷于的困局。本报港闻部报道
何仲平昨日在港台节目《千禧年代》表示,根据现行做法,如果港人在内地遇上事故,需要返港医治,会先由内地救护车运送到罗湖,再转乘救护车到北区医院治理。他认为纲要提出的措施是想减省程序,公立医院有责任照顾内地受伤港人,但他担心现时公院已很挤迫,如果要照顾内地来港就诊人士,会令香港医疗系统百上加斤。
林志釉:看不到逻辑在哪处
香港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在同一场合称,非紧急的额外服务会加重本港医疗负荷,他更对纲要提出的政策摸不着头脑,认为只是口号式说话,难以猜度如何实行,又说看不出有何急切性,要为非急重病人提供运输服务。他说如果内地非急重病人来港就诊,确实会增加负荷,认为政府一定要澄清有关内容。「看不到建议的逻辑在哪处,如果你话非紧急病人需要医疗服务,根本不用作此试点,病人可以轻松坐车回港,到罗湖关口再坐车到北区医院。」
民主党立法会议员黄碧云昨日在立法会称,特首林郑月娥澄清规划纲要中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只是针对香港人是好事,但纲要仍有很多模煳的地方,例如纲要中建议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她担心可能引进大湾区的非港人来港诊治,她要求政府公开承诺,本地公立医疗服务只会留给港人使用。
不过,议会阵线的范国威指出,即使非急重病人是指香港人,但大湾区规划是「政治先行」,模煳香港边境,在现时公立医院已经超负荷的情况下,特首未有适切回应本港的公立医疗体系能如何应付。会上议员郭家麒批评有关安排影响及加重香港医疗负担,令北区医护人手水深火热。
黄碧云:林郑对不起香港人
《纲要》又提出医疗衞生合作,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到珠三角学术交流,以及让私人执业医务人员短期执业。民主党立法会议员黄碧云说,民主党反对纲要中,鼓励香港医护人员到大湾区其他城市短期执业的建议。她说香港现时挽留公立医院人才,以及引入海外医生都有困难,人手非常紧绌,特首林郑月娥支持建议是不负责任、对不起香港人。医学会会长何仲平称不应鼓励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到大湾区执业,但部分私家医生有空间到内地执业,认为应该交由私家医生自行考虑。
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强调,从来无要求医生到大湾区执业,但现时正进行的交流,包括培训、知识交流等,希望如有机遇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重申当局一定会以本港公营医疗体系人手考虑为优先,并会一直监察,增加人手,令公营医疗服务做得更好。
另外,现时全港有124名在本港有限度註册的海外医生,其中12人受聘于医管局,大约80人在大学医学院工作,政府在医生註册条例修订通过后,有到海外推广,至近日当局收到20宗申请,初步被评为合资格的非本地医生有限度註册申请,在遴选后会提交医委会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