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青少年涉及三合会罪案及伤人案数目增加,有学者认为,有过度活跃或读写障碍的青年较易「行错路」,加上青年往往倾向「扮大人」博取认同,故对黑社会产生错误幻想,认为任何组别学校都应及协助学生寻找正确人生目标,免走歪路。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认为,任何学校都毋须忌讳,应考虑欢迎警方到学校宣传,让警方透过真实个案直接向青年讲解犯罪后果,以起警惕作用。
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副系主任、助理教授潘纪恩博士其中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她接受《成报》指出,过往探访青少年监狱时发现,部分有「黑底」的青年都有过度活跃或读写障碍,「他们往往不受理理解,自制能力又较差,辍学后无所事事,所以就加入黑社会」。潘表示,10至15岁青年脑部发展未成熟,会倾向「扮大人」,容易对黑社会世界出现误解,「他们想人接纳,有人欣赏,错误追求黑社会那种称兄道弟,以为那是大人世界」,加上青年发育阶段情绪起伏大,又难自控,往往易容诉诸暴力,或与青年伤人案上升有关。
潘纪恩认为,政府及警方可以针对遏止黑势力渗透校园举行大型计划,例如向中小学举行德育讲座,在学生误入歧途前加以预防;学校亦可指导学生寻找人生目标,而非只顾学业成绩,「学生能够专注发展自己兴趣,及早有人生目标,亦可避免他们藉犯罪而搵快钱」。
叶建源:不应为保校誉 拒警到校宣传
据本报了解,部分名校因担心警方派员到校宣传防预三合会推广,会令家长误以为该校有「黑气」渗入,影响校誉,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回覆本报查询时认为,青少年误入歧途是任何一间学校都会面对的问题,任何学校都应保持开放态度,用不同方式向学生灌输正确价值观,因此毋须忌讳。由于警方是最直接接触到黑社会人士,他们的经验及分享有助青年实际了解加入黑社会坏处。
叶表示,良好的师生关係能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学生校园生活愉快,在校园得到认同感,能大大降低走上歧途的可能性,同时驻校社工都会关注学生的动态,因此相信要多管齐下,才能降低青少年犯罪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