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表示,會於5月1日與其他病人組織討論方案,聽取病人意見再作決定,之後再把結果提交醫委會參考。他認為最重要挽留這些醫療人才,如果吸引了海外醫生來港工作,亦要考慮日後醫管局能否繼續挽留這批專業人員,這視乎其政策及工作環境等因素,若醫生認為不合適,則仍是會離開。
符合社會資源分配
林志釉昨日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經不同醫生界別商討後所推出的方案與政府早前的建議相近,有見醫生對於在衞生署的工作抗拒沒有那麼大,工作時間較原先提出的方案長久一些。他表示會探討方案,並於5月1日與其他病人組織開會聽取意見,會內亦將討論有關議員提出的私人草案。
他續指出,在上星期曾向逾200個病人組織發出問卷,就海外醫生在衞生署的臨床工作時長看法,認為醫生在衞生署工作時間相對在醫管局,兩個機構工作性質不同。林志釉提到病人對醫生的需求急切,尤其是長期病患者,需要專科醫生的診治,反觀現時輪侯時間長,醫護人手的流失,吸入海外醫生亦是改善情況的一個方向。他表示於5月8日會把結果提交醫委會參考。
至於綑綁期是否足夠讓海外醫生熟習本地醫療體系,他認為醫生界別已有合適判估才訂出是次的年期,而方案盡量將人手留在「大熱」的醫管局,他認為這符合社會的資源分配,由於醫管局有大量的病人,需要足夠的海外及本地醫生,以應付公眾醫療的需求,但日後醫管局能否繼續挽留人手,則需視其政策及工作環境等因素,若醫生認為不合適,則仍是會離開。
林志釉又補充,「之前醫生業界對於衞生署的工作經驗是完全不考慮,甚至是排除了衞生署的工作,作為豁免實習的基礎。但現在我知道他們接受衞生署的工作經驗,只不過四年是否比較長的時間,似乎是一個大家可再商討的地方。」
時間長短可再商討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綑綁期同樣是由試後計算,年期局限於公共醫療機構工作時間長達三年。對於建議不同公共醫療機構局限年期不同,他亦不表同意,指出各公共醫療機構也有人手需要,所需人手亦有所不同,例如醫管局是提供醫療服務;衞生署是負責基層醫療,例如兒童智能評估及公共衞生等;大學則是科研、教學及培訓,就算同一年期,招聘對象基本上不會重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