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审计报告又揭示食环署规管食肆工作有疏漏。报告指,工厂食堂不准招待公众人士,而食物制造厂就不准招待顾客进食。不过,审计署的研究发现,有受欢迎的工厂食堂和食物制造厂均有招待公众用餐,而食环署巡查报告就指未有违规。
审计报告提到,审计署根据受欢迎的餐馆检视,并搜寻网站后发现,就10个被拣选作审查的食物业处所发现,公众人士可在内用餐,而食环署对相关的食物业处所展开的日常巡查,却无发现此等不符规定情况。
食环署亦回覆称,要查核某持牌食物制造厂是否经营作无牌食肆,需要大量证据和调查,要有充足的证据方可作出检控,如有必要会调派乔装顾客的人员蒐集证据;又指不时会展开特别行动,包括秘密监察或乔装顾客行动,以处理有关问题,在今年1月至8月期间,就经营无牌食肆的持牌工厂食堂作出40宗检控。
另外,审计报告发现食环署巡查食肆,部份未有按照定罪记录来调整风险类别,以致有处所巡查不足。
未按定罪记录调整巡查风险
报告指食环署去年对持牌食物业处所巡查超过19万次,作出了3,152宗检控。根据指引,按风险类别决定巡查密度,包括食物安全和衞生风险评定,并在每年12月作年度评估。审计署在3个分区,按风险分类巡查制度名单拣选了15个持牌食物业处所,当中有6间曾违例被检控,但只有1间在定罪后,风险类别立即降级,余下5间没有相应下调,平均延迟7个月。
而在去年的风险类别年度评估,计算评分时并无按规定计及全数6间的定罪纪录或适当的风险水平,全部评分计算错误,其中有3间更被错误归类为较低风险水平,令每次巡查时间相隔较长。
审计署认为,食环署需要採取措施,确保按照指引适时和妥善地更新名单及根据风险分类巡查。食环署回覆指,在开发第3期牌照管理资讯系统时考虑增设得分计算功能。
审查会议开会次数不足1%
至于发牌制度的问题,通常当局在接纳申请后20个工作天内会召开审查小组会议,以便利申请人了解发牌及持牌条件。不过报告发现,在18/22年间预定有8,945次会议,但当中只有75次有召开,佔所有申请的0.8%。审计署建议食环署检视会议安排并採取措施,确保未开的会议另定日子召开。 |
您可能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