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认知障碍症是面对人口老化的一大挑战,惟现时社区对认知障碍认知不足,亦缺乏支援。仁爱堂近年引入加拿大教授所创办的《易径玩乐》课程,有助刺激患者思考、反应等,近年研究更发现,认知能力的分数由5.4分增至6.5分,增幅近两成。仁爱堂称未来将开办更多工作坊,培训更多专业人士学习《易径玩乐》,冀可帮助更多认知障碍症长者。
此病症的徵状分为3期,早期会出现近期记忆力衰退,思考能力减低;中期病者情绪不稳,容易动怒, 日夜颠倒,四处走动,日常生活需要家人协助。至晚期无法认出家人、大小便失禁、说话和理解力迟钝、 完全丧失自我照顾能力。更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个人情绪,对身边的人或有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针对此病患,仁爱堂早前引入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曾家达所创办的《易径玩乐》课程,透过针对认知障碍症长者的个性,行为模式及情绪等,设计个性化且完善的干预方法,达致刺激其思考和反应等改善患者表现。仁爱堂社会服务科发展顾问区结莲昨日昨日在记者会上指出,现时坊间大多把有限的资源都集中在诊症,事后服务等,欠缺了公众教育,及早诊断和治理的工作,尤其是为照顾者提供支援,导致大众对认知障碍认知不足,亦不懂如何正面面对病患者。
#加强网络支援家人
《易径玩乐》是一套以「需要为本」作前提发展的项目,透过针对认知障碍症长者的个性、行为模式及情绪等等,配合科研技术及知识,整合成一套多维度干预模型,发展出「介面式平台」以改善认知障碍症。例如计划未来会运用虚拟实景技术,让行动不便的长者尝试打乒乓球,并将缓慢的速度逐渐提升,循序渐进的刺激他们的肌肉及反应。
区结莲指出,专家建议在最初阶段需提醒照顾者患者「有病」,使他们知道必须陪伴患者积极面对认知障碍难关,才可在后期协助他们「去病态化」,预防长远隐患。
照顾此病患者,与照顾一般体弱长者不同,照顾者应参加照顾者工作坊,学习照顾技巧。同时要寻求社区支援,可考虑参与家属支援小组,透过照顾者之间的分享和支援,互相学习,减低「孤军作战」的感觉。此外,要加强社区支援网络包括家人、亲友及正式的服务支援。有需要可向附近的社区中心约见社工,商量如何减轻照顾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