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認知障礙症是面對人口老化的一大挑戰,惟現時社區對認知障礙認知不足,亦缺乏支援。仁愛堂近年引入加拿大教授所創辦的《易徑玩樂》課程,有助刺激患者思考、反應等,近年研究更發現,認知能力的分數由5.4分增至6.5分,增幅近兩成。仁愛堂稱未來將開辦更多工作坊,培訓更多專業人士學習《易徑玩樂》,冀可幫助更多認知障礙症長者。
此病症的徵狀分為3期,早期會出現近期記憶力衰退,思考能力減低;中期病者情緒不穩,容易動怒, 日夜顛倒,四處走動,日常生活需要家人協助。至晚期無法認出家人、大小便失禁、說話和理解力遲鈍、 完全喪失自我照顧能力。更多的患者可能會出現難以控制個人情緒,對身邊的人或有攻擊性行為的表現。
針對此病患,仁愛堂早前引入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曾家達所創辦的《易徑玩樂》課程,透過針對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個性,行為模式及情緒等,設計個性化且完善的干預方法,達致刺激其思考和反應等改善患者表現。仁愛堂社會服務科發展顧問區結蓮昨日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現時坊間大多把有限的資源都集中在診症,事後服務等,欠缺了公眾教育,及早診斷和治理的工作,尤其是為照顧者提供支援,導致大眾對認知障礙認知不足,亦不懂如何正面面對病患者。
#加強網絡支援家人
《易徑玩樂》是一套以「需要為本」作前提發展的項目,透過針對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個性、行為模式及情緒等等,配合科研技術及知識,整合成一套多維度干預模型,發展出「介面式平台」以改善認知障礙症。例如計劃未來會運用虛擬實景技術,讓行動不便的長者嘗試打乒乓球,並將緩慢的速度逐漸提升,循序漸進的刺激他們的肌肉及反應。
區結蓮指出,專家建議在最初階段需提醒照顧者患者「有病」,使他們知道必須陪伴患者積極面對認知障礙難關,才可在後期協助他們「去病態化」,預防長遠隱患。
照顧此病患者,與照顧一般體弱長者不同,照顧者應參加照顧者工作坊,學習照顧技巧。同時要尋求社區支援,可考慮參與家屬支援小組,透過照顧者之間的分享和支援,互相學習,減低「孤軍作戰」的感覺。此外,要加強社區支援網絡包括家人、親友及正式的服務支援。有需要可向附近的社區中心約見社工,商量如何減輕照顧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