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有婆婆因為受認知障礙症的影響,不善表達情緒,於是社工們針對婆婆的需要,透過理論和遊戲引導她如何妥善地表達個人感受,不斷剌激她思考和反應,在一系列活動完結後,婆婆行為模式有顯著變化,不但沒有再大聲喝罵他人,更開始變得體諒身邊人的感受。
患者的情緒問題絕對是照顧者頭號難題,《易徑玩樂》以患者的需要為本,從各類遊戲中觀察他們行為表現背後的心境及需要,再針對性制定相應遊戲內容,例如其中有遊戲將吹氣玩偶放於中間,給患者豆袋,讓他們自由選擇「餵」或扔向玩偶,曾有一向較內向的患者眼見其他人用力扔向玩偶,亦加入行列,罕見地發洩出壓抑的負面情緒。
社工分享一名患病後脾性相對暴躁的婆婆,她初到時不但經常大聲喝罵其他小組成員,有時還會不斷要求上洗手間,過往面對此類患者,很多時都會束手無策,去到有暴力傾向時,最後就只有隔離或「綁手綁腳」。
#家人獲更大安慰
幸而在協助下,再透過資深社工們針對她的需要作分析,發現婆婆只是因為受認知障礙症的影響,不善表達情緒,卻又因希望維持活動的秩序才會出現上述表現。於是社工們針對婆婆的需要,透過理論和遊戲引導她如何妥善地表達個人感受,不斷剌激她思考和反應,在一系列活動完結後,婆婆行為模式有顯著變化,不但沒有再大聲喝罵他人,更開始變得體諒身邊人的感受。
婆婆的女兒表示,自母親患病後,最難過就是很難與母親相處,因母親動不動就發脾氣,導致家人都不敢與她外出;於接受訓練後,母親脾氣大為改善,就算去飲茶要等位都沒有再發脾氣,令家人都相當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