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一名應屆DSE歷史科考生。前早考畢,中午開始即有許多意見和評論,眾說紛紜,然而輿論中缺乏應屆生的意見。在此,我希望以一個接受DSE教育的歷史學生身份表達第一身意見和感受,不知可否借助您的影響力而使聞者彰,謝謝。
首先,我相信絕大部分(如非所有)的考生在應試一刻應該完全沒有覺得該題目有問題。讀了三年DSE歷史科,作為考生,都對DSE題型瞭如指掌;作答之時,只知它是其中一款題型,問我「是否同意」,考核的不是立場,不是感情,而是考生分析、論述和權衡輕重的能力。沒有政治不政治,只有理據充分不充分。
#非考核立場 重分析與論述
其次是我認為大眾都比較忽略了的一點。考卷提供的兩份資料分別只涉及1905年和1912年日本個別大學和財閥對中國政治改革的援助,而C問的設問範圍是1900-45,要求考生資料和個人知識並就。資料的確記述日本援助中國的事跡,然而只限於早期;出題意向明顯是要求考生以個人知識闡述後期(1912年後)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再將利弊權衡其多少。日本侵華是1931-45,代表資料所記述的事件與日本侵華對中國是利弊與否根本沒有衝突。日本在前期幫助中國是利,不代表後期攻打中國不是弊。因此,教育局針對日本侵華的歷史卻說題目和資料有誤導性,完全是無稽之談。
承上段,以一個DSE歷史學生的經驗而言,回答的方法有很多。提問字眼是「你是否同意」,不論前句有否「誤導」或「偏頗」,我可以回答「同意」、「大程度上同意」、「少程度上同意」和「不同意」。如果要根據教育局的立場,不同意的論述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根據資料,雖然日本前期有協助中國政治改革,但根據我個人知識,日本後期操縱中國政治、侵略中國並殺戮中國人,程度上比較,後者比前者更甚,因此弊多於利。或者,根據資料,前期協助中國的都是日本個別組織,然而根據我的知識,後期日本動員國軍、舉國向中國發動戰爭,規模上比較,後者更甚,故弊多於利。作答時只要有史實根據,言之成理,就已達到題目要求。考生承認前期日本對中國的援助,不代表我覺得後日本侵華不是民族傷痕(如果要像局長般上綱上線到人民情感而論),因為兩件事根本發生於不同時期。
#憂影響改卷員 苦無表達渠道
最後,容許我表達一下作為應屆DSE歷史科考生的感受。
第一,針對教育局說該題目會令考生作答可能有所偏頗,我認為這是對所有歷史學生的侮辱。苦讀三年歷史,如果我仍會因為一份考卷上的一條問題的一些字眼而被「誤導」,那麽我那三年豈不是白讀?
第二,對於教育局要求取消該題目,我當時聞訊震怒。辛辛苦苦考完場試、答完條題目,你一句就話取消,你當我哋係乜嘢?好好玩?咁我答嚟做乜?Am I a joke to you?
第三,昨午開始如此大肆批評題目,就算題目最後不被取消,卻有可能會影響改卷員,導致最後受損的都是考生。
第四,在關乎自己前途的考試中,應屆學生對於此事件毫無官方意見表達渠道,不能反對取消題目,不能批評教育局做法,只能任由自己的努力和前途被一班無理取鬧的大人魚肉,為此,我感極度憤怒和遺憾。
感謝願意閱讀到這裏的您,期望我們應屆生的切實感受和心聲能受聞於眾。謝謝!
(編者按:本報已核查作者身份為應屆考生,大小分題為本報所加)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