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一名应届DSE歷史科考生。前早考毕,中午开始即有许多意见和评论,众说纷纭,然而舆论中缺乏应届生的意见。在此,我希望以一个接受DSE教育的歷史学生身份表达第一身意见和感受,不知可否借助您的影响力而使闻者彰,谢谢。
首先,我相信绝大部分(如非所有)的考生在应试一刻应该完全没有觉得该题目有问题。读了三年DSE歷史科,作为考生,都对DSE题型瞭如指掌;作答之时,只知它是其中一款题型,问我「是否同意」,考核的不是立场,不是感情,而是考生分析、论述和权衡轻重的能力。没有政治不政治,只有理据充分不充分。
#非考核立场 重分析与论述
其次是我认为大众都比较忽略了的一点。考卷提供的两份资料分别只涉及1905年和1912年日本个别大学和财阀对中国政治改革的援助,而C问的设问范围是1900-45,要求考生资料和个人知识并就。资料的确记述日本援助中国的事迹,然而只限于早期;出题意向明显是要求考生以个人知识阐述后期(1912年后)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再将利弊权衡其多少。日本侵华是1931-45,代表资料所记述的事件与日本侵华对中国是利弊与否根本没有冲突。日本在前期帮助中国是利,不代表后期攻打中国不是弊。因此,教育局针对日本侵华的歷史却说题目和资料有误导性,完全是无稽之谈。
承上段,以一个DSE歷史学生的经验而言,回答的方法有很多。提问字眼是「你是否同意」,不论前句有否「误导」或「偏颇」,我可以回答「同意」、「大程度上同意」、「少程度上同意」和「不同意」。如果要根据教育局的立场,不同意的论述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根据资料,虽然日本前期有协助中国政治改革,但根据我个人知识,日本后期操纵中国政治、侵略中国并杀戮中国人,程度上比较,后者比前者更甚,因此弊多于利。或者,根据资料,前期协助中国的都是日本个别组织,然而根据我的知识,后期日本动员国军、举国向中国发动战争,规模上比较,后者更甚,故弊多于利。作答时只要有史实根据,言之成理,就已达到题目要求。考生承认前期日本对中国的援助,不代表我觉得后日本侵华不是民族伤痕(如果要像局长般上纲上线到人民情感而论),因为两件事根本发生于不同时期。
#忧影响改卷员 苦无表达渠道
最后,容许我表达一下作为应届DSE歷史科考生的感受。
第一,针对教育局说该题目会令考生作答可能有所偏颇,我认为这是对所有歷史学生的侮辱。苦读三年歷史,如果我仍会因为一份考卷上的一条问题的一些字眼而被「误导」,那麽我那三年岂不是白读?
第二,对于教育局要求取消该题目,我当时闻讯震怒。辛辛苦苦考完场试、答完条题目,你一句就话取消,你当我哋係乜嘢?好好玩?咁我答嚟做乜?Am I a joke to you?
第三,昨午开始如此大肆批评题目,就算题目最后不被取消,却有可能会影响改卷员,导致最后受损的都是考生。
第四,在关乎自己前途的考试中,应届学生对于此事件毫无官方意见表达渠道,不能反对取消题目,不能批评教育局做法,只能任由自己的努力和前途被一班无理取闹的大人鱼肉,为此,我感极度愤怒和遗憾。
感谢愿意阅读到这裏的您,期望我们应届生的切实感受和心声能受闻于众。谢谢!
(编者按:本报已核查作者身份为应届考生,大小分题为本报所加) |
您可能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