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
【本報財經部、港聞部報道】對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準備在內地和香港推出「債券通」,有學者認為這較「滬港通」及「深港通」更好,既有利本港薄弱的債券市場,亦令內地債券走向國際。不過,有財經界人士認為「債券通」對市場影響不大。
香港樹仁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袁偉基指出,本港的債券市場薄弱,因較少發行債券,相反內地債券發行量大,內地及香港債券市場互通後對香港發展有利。他表示,內地推行「債券通」主要希望推動利息市場化及做到人民幣國際化,並想透過「債券通」重組地方債務,而內地最大的金融中心為上海,但上海是「對內」,「對外」則需要依賴香港。
料吸引大型投資者
他補充,本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內地透過「債券通」在香港搞債務,目標是外國人而非「自己人」,外國如歐美地區可在香港購買內地的債券,有關交易會在香港監管法例下進行,估計「債券通」主要吸引大型投資者參加。
港區人大代表、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前副教授劉佩瓊昨日亦表示,中國債券市場龐大,但香港一直發展不來,「債券通」則可提升本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亦令內地債券走向國際,這對於中國在世界集資融資都有好處。
渣打:中國持續開放
滙豐環球投資管理債券投資管理董事孫樂衡則表示,這是內地債市向國際投資者進一步開放的正面發展,也是中國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里程碑。不過他補充,「債券通」的市場影響料不及股市互聯互通大,因為去年境內銀行間債市(CIBM)已向外資機構投資者開放,外資買入在岸債券已相當容易,相信「債券通」更適宜零售投資者及尚未踏足內地債市的投資者使用。
渣打銀行大中華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回應,「債券通」是中國最高決策層首次提出,有標誌性意義,表明中國會持續開放。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中國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不斷持續開放金融市場,向國際市場釋放正面訊號。香港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張華峰則認為,「債券通」給部分個人投資者多一種投資渠道,但對港股市場成交的幫助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