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逾三億名抑鬱症患者,相當於世界人口的4.4%,港人對此疾病並不陌生,政府最新數據顯示,每10名長者便有一位有抑鬱徵狀,2015年本港的66歲至75歲長者患病率達到4.7%,同年自殺案事主,有三成為長者。影響所及,有醫生指出抑鬱症患者出現年輕化趨勢,如年輕人對平日喜歡的事件提不起勁,提醒家長要加倍留意;而政府的相關委員將會公布改善方法,提醒市民如懷疑患有抑鬱症應及早尋求協助。
本報港聞部報道
抑鬱症是全球引致疾病和殘疾的首要原因,亦是引致自殺的常見疾病之一,為了提升全球的關注,世界衞生組織今年以抑鬱症為世界衞生日的主題。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跟全球情況相若,根據前年一項本地研究,雖然抑鬱症患者遍及各個年齡階層,但隨着年齡增長患病風險亦有所增加;由16至25歲青年的0.6%患病率,按年齡層上升至66歲至75歲長者的4.7%,而女性的患病率(3.2%)較男性(2.2%)高。另一方面,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接受精神專科服務的抑鬱症患者人數,由2011至12年度的48,900人,逐年上升至2015至16年度的61,100人,當中65歲或長者僅佔求診患者人數的20%。
逾半未求診 長者自殺佔30%
陳漢儀更提及,香港每100名成年人,當中有3人患有抑鬱症,每10名長者又有1人有抑鬱症徵狀。惟有調查發現,54.8%抑鬱症患者未有尋求任何精神健康服務的協助。據死因栽判法庭調查,2011至2015年間,約30%至40%的個案患有嚴重抑鬱症,而在前年平均每日有多於2人死於自殺,長者又佔自殺人數的30%;當中有抑鬱症徵狀的長者的自殺死亡風險,是沒有抑鬱症病徵長者的2.2倍。根據政府的資料,由2013至15年共有978名長者自殺,即平均每年有300多名長者自行結束生命。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公共關注委員會主席麥永接在同一場合表示,所有人都有機會患上抑鬱症。他強調抑鬱症有一定的生理基礎,跟一般情緒低落不一樣。患者因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衡,情緒、思維和行為都受到影響。
父母首要用心傾聽子女心聲
麥永接又提到年輕人情況,「現在基本上父母都是全職工作,既要做父母又要做全職工作。在這個困難下,令他們在(子女)關係上建立未必做得穩妥。可能平日喜歡做的事,例如打遊戲機及社交都提不起興趣,甚至有人不上學,或者很喜歡打機,有時很喜歡打機,都是一種逃避的情況,都要留意。」香港心理學會候任會長張傳義提醒,父母若見子女有抑鬱症先兆,第一步是用心傾聽,不要假裝知道對方發生甚麼事,亦不要說教,在對方需要建議下,才說出建議。
被問到現時的年輕人抑鬱症患者數字,陳漢儀稱沒有掌握有關數據,但強調食物及衞生局的精神健康服務檢討委員會將會公布改善方法,他們會密切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