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紓緩公營醫療服務的壓力,醫院管理局擴大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規模,本月起會有另外四個區域,包括中西區、離島、大埔及荃灣,納入計劃範圍內,即覆蓋區域增至16個區。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服務轉型)蔡啟明表示,計劃推展至全港18區後,預計約有3.5萬名病人受惠,以及350名私家醫生參加。而截至上月底,在12區推行計劃後,已有逾1.2萬名病人受惠,期間提供了超過7.8萬次資助診症服務,涉及資助金額超過1,800萬元。
本報港聞部報道
醫管局於三年前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首先在觀塘、黃大仙及屯門三區試行,至去年10月起開始推展至另外9區,包括東區、南區、灣仔、九龍城、深水埗、葵青、西貢、沙田及元朗,到本月起將計劃進一步擴展至中西區、離島、大埔及荃灣四區,共覆蓋全港16區,並於2018至19年度推展至餘下的油尖旺及北區。
完成中期檢討 增8種藥物
蔡啟明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醫管局已完成中期檢討,並推出三項改善措施,包括增加八種藥物至名單內,例如胃藥、便秘藥、消炎止痛藥及抗敏感藥等;去年10月起容許跨區就診,病人可從跨區自選一名參加計劃的私家醫生作為家庭醫生,如有合理原因可再轉醫生;及透過短訊通知,提醒病人就診使用名額及名額更新等的內容。
他表示計劃由去年10月起,已推展至全港16區,共有273名醫生參加。他們預計推展至全港18區後,約有3.5萬名病人受惠,以及350名私家醫生參加。醫管局指出計劃推行後,預期私家診所可接收35萬宗診症次數,佔醫管局門診服務約5%,有助紓減公營門診的求診人次。截至上月底,12區已有12,156名病人參加計劃,並有224名私家醫生參加,提供超過7.8萬次資助診症服務,涉及的資助金額超過1,800萬元。
將考慮加入其他慢性疾病
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轉型計劃)陳可風在同一場合補充,「醫管局公私營協作基金」獲政府100億元撥款,會利用投資回報支持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等臨床公私營協作措施。他又指出待計劃恒常化後,將考慮加入其他慢性疾病,例如一般精神健康問題及認知障礙症等,及建構公私營協作平台,以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此外,亦會建構公私營協作平台,如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以及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等。
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合資格人士,需要是高血壓及或糖尿病、病情穩定的病人,本身亦要就有關疾病到普通科門診覆診至少一年。醫管局會分階段邀請合資格的病人參加計劃,病人毋須自行申請。參加計劃後,病人可從計劃的私家醫生名單中,自選一名私家醫生作為家庭醫生,每年可獲10次資助診症,每次就診只須繳付醫管局普通門診收費,即現時的45元。而私家醫生及病人雙方同意下,病人可以自費接受額外服務及藥物,一些持長者醫療券人士更可使用醫療券支付有關額外費用。 |